重庆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顾万肇(-),字海峰,响泉村人。曾创办“海运统”商号、“慈善堂”驼运。富而能仁,宽宏大量,扶危济困,恭称“乡望”。西方野战军七十三师驻扎响泉期间捐助甚巨,主动提出不打收条。
靖远民国豪绅
顾万肇先生的传奇故事
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笔记杂谈卷武永宝(诵读:张巧花)
上篇一
一方豪绅名至实归
民国时代,家居今平川区响泉村的顾万肇先生,曾是闻名靖(远)、海(原)、会(宁)三县的大地主。这样的角色,一般文明一点的称谓,就叫做:绅士。顾万肇先生的大名,旧时代在靖远大地,可谓如雷贯耳。就是在今天,也是每每被人提及。而提起先生大名者,无不神色肃然、敬然。所以,由此可知,顾万肇先生绝非普通的绅士。一,就顾万肇先生当年所拥有的土地之广,财富之巨而言,完全配得上“豪绅”之称。创办“海运统”商号,分号遍及西安、兰州、靖远城等地。在东湾,水泉,响泉周边,后北山(五合)一带,以及宁夏中卫高庙,内蒙河套地区,都置有大宗土地、田产,以及手工作坊,等等。可谓“富可敌县”。当年这些土地和产业所产财富,与一个县的财税收入,可有一比。二、顾万肇先生头脑聪慧,做事干散,敢于担当,是一方响当当的大牌人物。乡间邻里纠纷,先生一句话就可摆平,大家都听他的。其权威之盛和威望之高,可见一斑。此外,他在周济街坊四邻,乐善好施方面,也是有着很不错的口碑的。若论起这些,以及其在社会上的广泛的影响力,顾万肇先生那就更是配得上“豪绅”之称的了。二
民国时代的绅士与保甲制度简介
所谓绅士,那是乡间有头有脸,能说起话的头面人物的总称。这种称谓,见于民国时代,现在则销声匿迹了。乡间的绅士,一般左右着乡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俗务等事务。乡间的婚丧嫁娶,官方的征粮、抽丁,社火、庙会等文化或宗教活动,以及舆论导向,等等,地方绅士们都以主导者的身份广泛参与其中的。民国初年的政府统治基础,可以说,就是由绅士制度来支撑的。所以,绅士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年以后,国民政府为了对付日益高涨的红色起义,以及各种民间暴动,遂在全国强力推行起“保甲制度”。保甲制度,乃是为了强化对民间的高度控制而施行的一套管理举措。这种制度兴起于隋唐,定型于北宋。民国时代的保甲制度与宋代的保甲制度大同小异。查阅《民国靖远县情录》,靖远的保甲制度推行稍晚于全国,大约在年前后。保甲制度兴起后,原有的民间绅士制度受到冲击,但是,有头脸的绅士们,摇身一变,做了保长,甲长,甚至联保主任之类,等等。从某种意义讲,有些换汤不换药。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顾万肇先生虽在乡间一言九鼎,但是,他却从没有做过官方的保长、甲长,县议员,等等职务。他所发挥的作用和力量,完全源自自身的威信和人格魅力。保甲制度在靖远推行之后,顾万肇先生依然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力,并未因此受到多少削弱。这与他有巨大财力做后盾有关。一句话,他太有钱啦。另外,他的个人诚信甚好,威望素重,也是其影响力不减的重要因素。三
民谣折射出顾万肇先生的一个全省的创举
张家的地无疆,韦家的房无双。
何家的金子用斗量,
顾家的棉花顶上房。
杨家的大烟用缸装……这是靖远、平川两地从民国时代流传至今,且广为传播的一首民间歌谣。说的是当年曾在靖远地界富甲一方,声名赫赫的数得过来的几家大土豪的事儿。歌谣概括地反映、突显了这几家大土豪各自特异的鲜明特点。读来,感觉颇为有趣。其中一句:顾家的棉花顶上房。正是说的顾万肇家的事情。棉花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物资,衣食必需品,须臾不可或缺。歌谣里的这句话,说明了顾家所获棉花之多,偌大库房里的棉花储量一直顶到房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顾家当年的富有。其实,棉花的收益仅占其有限的一部分。顾万肇家财富的大宗来源,还在大烟、盐业、商铺、驼队等商务活动中。在此特别要指出来的一点是,顾家的棉花顶上房,这句歌谣,无意中折射出顾万肇先生身上所拥有的两个第一:一是,顾万肇先生非常地善于创新,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据说,响泉村的旱砂地很适合种植棉花,靖远黄河两岸的棉花种植开先河者,就是顾万肇先生。第一块试验田,也在响泉村。首创试验者,就是顾万肇先生。当实验成功后,棉花在这里得到广泛种植,随之传播于黄河两岸的其它地方,靖远人从中获利颇丰。当年,顾家的棉花,可谓产量、质量双优先。远近有名。这应该是那句旧时代歌谣产生的起因吧。曾有人考证说,当年顾万肇先生在自家的旱砂地试验种植棉花,这在全省都是首创。而且,一举成功了。这件事若是属实,必将载入甘肃农业史册。二是,顾万肇先生家的棉花拥有量在当时的靖远、海原、会宁三县当属首屈一指。这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这里补充一两点顾万肇的事迹,作为大财东,顾万肇曾经出资筹建了民国东湾小学,是创始人之一。响泉口子小学初始,也是设在他家的厢房里。可见他非常重视地方教育事业,为家乡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至于这首歌谣里涉及到的其他几家大土豪的具体情况,这里限于篇幅,以及不可冲淡本篇顾家叙事主题的缘故,留待后面的篇章里再叙。四
顾万肇先生生平及家族源流考
顾万肇先生,生于前清光绪二十年,即公元年。属马。殁于公元年。享年74岁。顾万肇先生,本名:顾有禄。字:海峰。号:万肇。其兄弟有三,曰:福、禄、祯。顾万肇先生排行老二。顾万肇先生以字、号,闻名于世,以致掩盖了其真名。人多知顾万肇,顾海峰者,而不知其本真之名顾有禄者。一般人往往以为顾万肇就是其本名,这里纠正一下,这一认知有误。顾万肇先生生长于前清时代,一生主要活动在民国。民国时代的四十多年间,是他叱咤风云,活动集中,产生诸多传说故事的黄金时代。解放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顾万肇先生作为一方超级大地主,几乎被枪毙镇压。所以,其人生的后十九年,则默默无闻也。鉴于此,我们将顾万肇先生定位为民国豪绅,这是有道理的。顾万肇先生的族源,其家谱记载,祖籍在江南。明朝早期,始祖保卫肃王迁兰州,后移居榆中青城(条城)。大清乾隆初年,先祖顾国祯者,连同周、李二姓族人共同购买当时属于会宁县插花飞地的响泉口之地,始居于此。至今,响泉口子原始三大姓:周、顾、李,依然是本村主要居民。同治贼乱后,村民遭遇屠戮浩劫。顾家被屠杀仅剩叔侄二人。周家绝户。现在响泉村周家系周家地亲房顶门过继而来,非原始周家也。李家剩余六七人。这段历史,为年近八十岁的顾灵国先生所亲述。顾灵国先生是顾万肇之侄重孙。下篇顾万肇先生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传说故事颇多,为了探寻清楚这些东西,笔者日前曾在挚友曾俊山、李锦权二先生的引荐下,拜访了几位村中耆老,如年近八十岁的顾万肇先生的侄重孙顾灵国等。现将搜集到的故事整理成篇,在此推荐给大家。
在此须要声明清楚两点:一是,文中所述有些东西很珍贵,为笔者独家所发布,乃是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推荐给读者朋友。这与笔者的勤奋探索,及努力挖掘分不开。同时,也与有关朋友的积极、主动配合分不开。这些珍贵资料完全可以当做“信史”来看待。二是,有些东西,尤其是故事传说的细节部分,则有一定的演义和再创作的成分。而且,版本颇多,说法各异,所以,提醒读者朋友们读后不可较真。这部分内容权当有趣的“故事会”对待即可。若是为此掀起争议风波,实在没有意义。万一有确凿的新说法,不妨提供出来,大家可以再讨论。故事
之一
一块肉的故事
曾俊山的曾祖父,与顾万肇有深交,也是远方亲戚。大约是民国二十年,即年,曾祖父带着爷爷曾树禄(后改名曾维),从条城逃荒来到响泉村(又名怀远村)堡子,曾祖父在大门口对管家说:我们爷儿父子是顾家的亲戚,从条城来,麻烦你通报一声,我们要见东家。管家遂应声而入。顾万肇听有亲戚来访,立即招呼父子进门,知道二人饿得慌,吩咐厨房饭菜伺候。饭桌上居然有肉,这是贫寒人家日常生活少见的稀罕食物。父子遂大快朵颐。吃毕,年纪只有十岁的曾维,竟然做出一件出乎大人意料的举动,只见他将一块肉,小心翼翼地藏于自己的衣服口袋里。顾万肇见此,好奇地问:娃,你藏这块肉,为何?曾维答:妈妈常年吃不到肉,想将这块肉带回去给妈妈尝尝。顾万肇听此,大为感动,觉得这孩子至孝。遂对其留下极深的印象。后来,曾维长到16岁,为人干练、敏捷,顾万肇遂让其做了自己生意上的管家、主事人。曾维从此带着顾家的驼队,驮上棉花、大烟、盐沫等,去往兰州等地交易,正式开启闯荡江湖的人生之旅。据曾俊山先生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晚年的顾万肇先生每每步行到他家,和他的爷爷喧慌一整夜,一整夜。回不去,就住在曾家。曾俊山的家在大水头,彼此相距不远。可见,顾万肇与曾维成为忘年的莫逆之交。故事
之二
与红军的交往
民国二十五年,即年秋,具体时间是10月23日前后,彭德怀所属红军73师,来到响泉村一带征集粮草。据老人回忆说,红军初来,不扰民。晚上不进村民家门,时值深秋,天气很冷,红军居于废弃瓜房、庙宇等处。无屋子可居者,则在墙根放火数堆,大家背靠背睡觉。军纪颇为严整。红军的先头部队衣衫褴褛,很是寒酸。后来,大部队到来,衣着容貌整齐得多了……红军最大的生存问题是缺乏粮草,常饿肚子。饿肚子,连生命都难以为继,何谈革命。于是,针对村子的大户人家,红军要求借粮……顾万肇家是方圆最大的富户,自然首当其冲。但是,顾万肇于此表现得相当慷慨,对红军说:我家东西,觉得有用,见到啥,拿啥,一概奉上……不打条。一般情况下,红军借用大户人家的粮草都是要打借条的,说好以后革命成功了,会加倍偿还的。顾万肇似乎是唯一不要打条的开明绅士,这倒难住了红军。据说,顾万肇曾资助红军白元数千,粮食无算……最后,红军要赶走他家的两群羊,顾万肇稍稍犹豫了一下。因为一群羊繁殖需要好多年……鉴于他有言在先,让红军见到啥,拿啥,自己不好食言,遂又慨然相赠。人们揣测顾万肇本意,多多给红军奉上钱粮,心底里其实是想留住那两群羊。羊群一旦成群端了,培植、繁育成这般规模,有些不易。故事
之三
“挺邻世德”的牌匾
话说靖远大地经历了民国十八年历史罕见的大旱灾,大饥荒,城乡人民受创甚巨,死亡枕藉。
到了民国十九年后半年,老天爷终于普降甘霖,雨水突然增多,旱情立马缓解。这个时候,乃是人们紧急补种秋糜子的好时节。大家谁都清楚,这么好的时机,一旦错过了,这年的粮食又将颗粒无收,来年,不知还要饿死多少人。可是,摆在人们面前一个尖锐问题是:无种子下种。原来,经历了连续好几年的大旱,人们都吃光了种子,就连草根、树皮都吃光了……眼看这么好的墒情,无种子下种,村民们的眼里一时急得快要出血。有人找到顾万肇商讨对策,说是南乡会宁关川一带(一说宁夏中卫)有糜种子,可是,这会儿的粮食何等金贵啊,必须有巨款去换,方可。恰好,顾万肇手头现金不够,于是,由顾万肇出面作保,将本村自家“大当子”百亩土地做抵押,借钱于周家。钱到手后,顾家的驼队带着这笔巨款前往关川买回糜种子,遂十万火急地分给周边所有村民……这一问题算是得到妥善解决。抢种如打仗啊,时间不等人,若是稍错几日,赶上寒露霜雪,秋糜子受冻,一季的庄稼就要泡汤。所以,必须十万火急地抢时间……当然,不止响泉本村村民分到了糜种子,周边水泉、东湾、大湾一带村民闻风也来讨种子。顾万肇一一满足要求,大家都分得一小口袋宝贵的糜种子,兴冲冲回家去了……两个多月过去,歇缓了好几年的土地憋足了劲儿,给人们以意外惊喜般的回报。这就是本年的糜子长得竟然有一人高,糜子杆儿能赶上麻子杆儿啦。糜穗奇大无比,糜子获得空前大丰收,足够吃好几年……这场罕见的大饥馑于此正式宣告结束。人们吃饱了肚子,因此特别感念顾万肇先生的恩德。待粮食收场,这个时候,人们敲锣打鼓,抬着一块巨匾,牛车拉着粮食,前来给顾万肇家偿还先前预借的糜种子。当然,那是加倍的偿还了……顾万肇此等善举,于灾难之年,可谓活人无数啊,积德实在不浅。这事儿很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人们送给顾万肇家一巨匾,上书四字:挺邻世德。这匾的内容可是有讲究的。原来,顾万肇为人颇有孝思,其父尚在,对其父之殷勤孝敬,为人所称道。所以,匾额内容称赞顾万肇,在高堂尚在的情况下,那是不妥的。于是,匾额的内容遂改做称颂其老父亲。顾万肇的父亲,叫做顾天德。天德是其号,正式名字为“邻”字辈,叫做:顾X邻。所以,便有了挺邻世德四字的牌匾内容,其中镶嵌进了其父的字、号。挺邻世德也赋予了顾家善德世代相传的寓意,意思颇好。根据顾灵国先生讲述,这一匾额内容还有一说,这就是顾氏从江苏护卫肃王起初来兰州之始祖,名字就叫:顾挺邻。所以,匾额内容,有赞颂顾家善行世代相传之意。(顾灵国先生)由于采访匆忙,未能仔细查阅顾氏宗谱,所以,以上说法,只当做传说故事对待。若有明显舛误,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故事
之四
周家的感慨与遗憾
周廷和先生,与顾万肇是同村邻里,二人也是同时代的人。周廷和为响泉村周家户族的大掌柜,也是族长。先前主事借给顾万肇巨款者,正是此人。当人们大丰收了,度过灾难,活人无数,这般德行真是千古罕有。可是,周边所有受惠的村民们却只认顾万肇,认为其功德无量,贡献最大。而对周家所作出的贡献,则有所忽视。周廷和等周家户族的人认为,当初他家是实实在在出了钱的,顾万肇没有实际出钱,仅仅是保人而已,但盛德之事独归于顾家,所以,他们为此,曾大为不平。这事儿细思起来还真是的,对于周家,似乎有些冤屈。据说,周家大掌柜周廷和先生,曾在庄子上,见人就拍胸脯说:周家真出的钱,顾家空头耍了人,行的善,积的德完全归于顾家,我们老周家心里咋过去呢……其实,客观地说,这事儿是由顾万肇牵的头,周家在这里只是随从,起协调配合的作用而已。再说,做保人、担当大事,那是有风险的。假若,一旦这事儿有了闪失,或失败了,顾万肇家的百亩好地就要归周家的。周家虽说出了巨款,不假,但是,却是躺在保险柜里的,不担风险,里外也是不受损失的。那个时候,土匪横行,半道上,粮食或巨款被抢劫的意外事儿是否发生,是不可预测的。还有,秋糜子下种后,碰到灾异天气,收成不好,村民还不回来先前的种子,那么,赔付巨款的后果和责任同样只有顾万肇来承担了……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论起,顾家功德实属第一。挺邻世德的牌匾归于顾家,真是名至实归。故事
之五
智慧脱身
前面已经叙及,顾万肇其人脑子极好使,智慧超人,为常人所不及。某日,顾万肇从东湾一边的家里出发,骑着一健壮的“走驴子”,往响泉村这边的家返回。驴背上除了骑着人,还横搭一小口袋,里面装着两个大笡莲。途中,行之今高速路口附近,眼看马上就要瞅见庄子了,在一土岘处,突然遇到险情……所谓“走驴子”,是靖远人对于快走如风的健壮“骟驴”的称谓,这种牲口不适宜耕地,只适宜用来骑乘。走起路来一路小跑,故曰“走驴子”。走,在古汉语中,就是小跑的意思。古人所谓的行,才是今天慢腾腾走路的意思。靖远人还有这样的口诀或谚语:不骑马,不骑牛,骑上毛驴更自由。的确,顾万肇这样的大财主,不是骑不起高头大马,他之所以要以“走驴子”为坐骑,那完全是在追求最佳的骑乘舒适度而已。至于骑牛,那个慢腾腾的磨叽劲儿,没人能受得了。所以,以牛做乘骑者,几乎没有。在旧社会,无论专座是骏马,还是走驴子,有如此待遇者都只有财东家才能做得到。普通人家,上路只能靠“11号”了。“11号”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的两条腿啊。所以,顾万肇当年能有“走驴子”乘骑,绝不亚于今天的老板的座驾——宝马车,那是值几个钱的。话说陡城魏家,时有一无赖,乳名:拾银儿,有时,人们和他的姓联系在一起,也叫作:魏拾银。此人不事生产,专干歪事儿。这天,魏拾银与顾万肇蓦然遭遇,顾万肇心里一惊。顾万肇骑驴正往家里返,身后突然有魏拾银气喘吁吁追过来,眼睛死死地盯住顾万肇搭在驴背上的口袋看……顾万肇那是多聪明的人啊,一下子就明白这家伙是见财起意,心生歹念了。这家伙一定误以为驴背上的口袋里装的是值钱的银货之类。看他的眼神有杀气,手中似藏着暗器……顾万肇与魏拾银彼此相识,只是没有搭过话而已。此刻,顾万肇灵机一动,说:拾银儿,看你一路跑得这般累,我的这头走驴子就送给你骑吧。说完这话,顾万肇迅速下驴,弃驴扬长而去……魏拾银得到驴子,急忙打开驴背上的口袋看,结果发现是两只笡莲,有些失望。遂将驴子弄到靖远城变卖,换了几多钱……这事儿就这么不了了之。据说,顾万肇的走驴子到了靖远县城的市场,人们闻到驴子叫唤,都认识这驴子,只是发现主人变了。后来,人们知悉了这故事,都感叹顾万肇“眼色”好,急中生智,舍财保命。要是一味和无赖死磕,那么可能就会有危及生命的不测事发生。舍一头驴,换得人的生命安全,这买卖真值。故事
之六
只能走,不能守
年秋,靖远宣告解放,新社会不可拒绝地来临了,形势一时变得越来越对顾万肇这类大地主不利。到了年土改,镇反运动也伴随着兴起,靖远开始镇压、枪毙地主、恶霸和反革命之类……顾万肇因此变得惶惶不安,一日数惊。位于今五合乡的苍龙山庙,顾万肇是这里的会长,也是庙宇建设的出资人。某日,感到前途莫测的他,请示神灵:是走,还是不走?据说,神灵给他训示六字:只能走,不能守。顾万肇得此训示,遂紧急收拾细软外逃出走……先逃到李家沟土窑躲藏。此刻,这里居然还有其他几个小地主也躲藏于此。顾万肇感觉不妥,遂又逃到小红沟张氏亲戚家中,因为他的大老婆娘家在此。可是,时间稍久,发现亲戚们私下窃窃私语,眼神不对,似有出卖之意。顾万肇察觉不妙,决计远走绥远河套……这中间也有一说,说是顾万肇从丈人家潜逃后,邂逅小红沟王四,受邀去王四家又躲过好一阵子,最后,才去的蒙绥河套地区潜伏。河套,也叫后套,与家乡靖远远隔千里。顾万肇在这里早先置有地产、作坊等。这一去,就悄无声息地在此隐伏了好多年。再后来,据说与在北京就业的某儿子取得联系,又去北京居住隐藏好多年……顾万肇回到响泉村那是年代以后的事了。这时他已年届七旬,垂垂老矣。文革中,由于他曾有善德,竟然没有被红卫兵和街坊邻居们揪斗。按村中耆老所言,顾万肇由于出逃及时,躲过了运动风头正紧的关键期,有幸保得一命。当年,靖远城里斗地主,斗争会场甚是激烈。那时候正规术语叫做:公审公斗。农村里的地主、恶霸,被整到城里箭道广场(今鹿鸣苑)集中批斗、公审。有东湾三合村逛滩子的地主陈德秉,在批斗完后,不知谁忽然高呼:枪毙陈德秉!枪毙陈德秉……随手,陈德秉真的就被枪毙了……这是一件百分百的真事儿,有兴趣者可详查之。那个时候,被发动起来的群众群情激奋,缺乏理性,地主、恶霸们稍不小心,就会被搞掉小命,这是常有的事。再举一例,武唯一先生,是我的四曾祖父,系旧社会县政府的官员,加土豪,其情形和顾万肇有些相似。四曾祖父曾为走,还是守,纠结好久。最后,没有走,守下来,结果被枪毙,丢了命。若果,当时和顾万肇一样,远走他乡,躲个十头八年,风头过去,或许保住一命。据顾灵国先生说,当时靖远地界有名的大地主、恶霸有七人,顾万肇名列第一,其他六人都被枪毙了,独顾万肇幸存……由此可见,顾万肇之所以能善终,这与他过人的智慧,以及平日里久久积德行善有很大关系。故事
之七
蒲应莲点穴看坟
据说,蒲应莲曾是一方大阴阳,杰出的风水先生。顾万肇和杨梢沟的大地主杨洲是好友,二人一起请蒲应莲为顾万肇的母亲看坟茔、点墓穴。他们共同看中了冯家园子山场某地,认为此处是绝好的一块风水宝地,老人埋在这里,后人一定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并财源滚滚的。据说,顾万肇本人就是一个手段高超的大阴阳,逃到后套一带时,他就凭这手艺讨生活。这块墓地,他早就看中了,只是让蒲应莲应个声,出面来做而已。时有放羊人关八,是冯家园子本村人,家中贫寒,一直在这一带放羊。这块地方本是他早看好的,他也略懂风水,暗中一直惦记着要将这块地方给自己母亲占下来。关八在这里还做了一座假坟……可是,这天看到顾万肇、杨洲二人带领一帮人铲去假坟,将这块地方据为己有,一时心急火燎找到顾万肇论理。顾万肇说:你做的是假坟,不算数的。关八说:假的,也是我先占下的呀,应该有个先来后到吧。顾万肇拿出一张契约说:这块地方是我出钱跟人家买的,现在属于我了。你我相争没意思,那我原价让给你,行不?关八见此,理屈。因为这块地方确实是别人的,既然顾万肇出钱买下了,就属于他了。既就是原价让给他,他也拿不出这钱啊。自己多年看好的这么一块风水宝地,眼睁睁被人占去,关八急火攻心,一下子,竟然急成哑子,此后,再也说不出话来……再后来,顾万肇得悉这个消息后,心里颇有歉意。遂暗中给关八送去一笔不菲的钱,对其予以周济帮衬。故事
之八
顾万肇大老婆,著名的善奶奶
据顾灵国先生讲述,顾万肇有两房老婆,即大婆子张氏,小婆子苏氏。其中大婆子在家中是主事的,娘家在小红沟,为人颇贤惠,也是最善良的。附近人皆称:善奶奶。善奶奶原来不生养,由于积德行善,后来开怀养育三子。关于善奶奶之善,有多少个故事可以佐证。1.顾家地多粮食多,有时候在泉水口子淘麦子、晒粮食之类,有穷人自发上前帮忙,事后,善奶奶都要适当地以一小口袋粮食相赠,予以补济。2.逢年过节,家中屠宰猪羊,善奶奶会暗中藏一些肉在案板底下,或夹墙子里,瞅空子赠与长工伙计们,拿回家去,与家人分享。3.李锦权先生的奶奶,家贫,多年来一直给顾万肇家帮灶做饭。事毕,善奶奶每每会偷偷送一碗饭团、馍馍之类,夹于衣襟之下,回家哺育家小。由上面几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善奶奶为人心底至善至美,人们赠与她善奶奶的称号,真是名实相副。善奶奶很同情贫穷弱势之辈,对于庄邻乡亲,也有切实地扶弱济困的实际行动。故事
之九
善奶奶的善行感动土匪
俗话说:妻贤夫祸少。这是至理名言。善奶奶不仅维护乡邻,称善乡里,在庄邻间威信颇高。奇特的是,就连远近的土匪,都被其善行所感化。闻得她的大名,无不翘指称赞。正由于这一点,使得自己的夫君顾万肇躲过一劫。话说响泉村通往后北山东升、五合一带的山沟便道,有一处险绝地,叫做:虎狼洞。这里常年有土匪出没。行人在此,一旦碰到土匪,插翅难逃,非要被土匪放血不可。重者还有可能丢命。顾万肇一次从苍龙山庙上回家,途径虎狼洞,突然被埋伏于此的一伙土匪截获,一行人被绑了起来,等待家人拿钱来赎人。审讯中,土匪们对被劫者,挨个上刑毒打,一时惨叫声阴森森在山沟不绝于耳。此景此景,好似人间地狱。当轮到顾万肇时,土匪问其姓名。土匪说:报上你的姓名,家住哪里?说出来我们好给你家里送信,来赎人。不许编谎,编谎可没好下场。顾万肇说:不编谎,我是顾万肇。土匪说,那达的顾万肇?顾万肇说:就是响泉口子大堡子里的顾万肇……土匪们听此,大感惊讶,说:原来是善奶奶的掌柜的(丈夫)啊,这么巧,这回碰到我们的手上了……土匪们聚在一起,紧急一商量,决定立马放人。土匪头子对顾万肇说:快走吧,我们不为难你,放了你,快快离去吧。放人?就这般放了我?真的吗……顾万肇问道。当然是真的,还不快走?不许多问……土匪说。顾万肇于此,感觉一头雾水,不明就里。既然土匪要放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撒腿逃走再说吧。一路上,顾万肇心里直犯嘀咕:自己是方圆有名的大财主,这回落在土匪手中,本以为毒打拷问是难免的,被狠狠地敲一笔钱,那更是少不了的。没想到土匪竟然这么轻松地将自己给释放了……其实,一切皆有因果。顾万肇获得土匪善待,这都是善奶奶积善给夫君带来的福音。原来在这之前,这伙儿土匪曾屡次闯入顾万肇家进行抢劫,顾万肇不在家,善奶奶出面妥善周旋之。还是那句话,让土匪看上的明财,想拿啥,就拿啥……同时殷勤地伺候、招待吃喝,并好言攀谈,劝化之。这般礼数,最后弄得土匪们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土匪们泯灭的人性,竟然被善奶奶之善唤醒。此后,对于顾家,土匪绕着走,不再光顾抢劫。用乡邻们的话说:善奶奶为人之善,能将土匪维护下,何况常人!土匪们曾受到善奶奶的恩惠好处,当听到眼前被绑者就是善奶奶的夫君时,土匪们的兽性顷刻退去,人性回归,遂立即释放了顾万肇。后来土匪传出话说:这是善奶奶的掌柜的(丈夫),不放人说不过去,云云。故事
之十
顾家的财富之谜
前面说过,顾万肇家的资产,富可敌县。这虽然有些夸张,但说明顾家财富之巨。顾万肇家不仅有无数的粮食、棉花,主要还有不可胜数的大烟、黄金、白银、珍宝,等等。根据乡邻老人说,这些真金白银的硬通货,其数量之多,不可估算。可是,解放后,一夜之间,顾家这么多的财富竟然烟消云散,不知去向。人们感到不解。关于这些财富的去向,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解放后被公家(政府)悉数没收。一说转移到河套,丢掉了。一说,埋于响泉沟深处某祖坟地。一说,顾家原来多处老宅子底下,甚至田地深处,都有埋藏。一说,改革开放之初,某处挖出一缸金银财宝,被子孙们偷偷分掉……云云。在旧社会,没有银行存款之说,人们的黄金白银之类硬通货的钱财,积累多了,只有装缸埋存。财富漏白,置放明处,被人洞悉,难免惹上祸事。古语云:人为财死。谋财害命的事,常常发生……所以,财富装缸隐藏于绝密地下,是唯一的好办法。瞧瞧,大地,在那个时候,就成了富人们存款的银行。至于财富埋存何处,那是很有讲究的,也是顶级绝密的事儿。有时候狡兔三窟,会分布于无数个点。“鸡蛋”不可完全装在一个篮子里,古人也明白这个理。埋藏地点往往很绝,常常在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知事者,也是家族一二人而已。这一来,若是当事去世,就会永远成迷。解放后,贫下中农斗争地主,曾拷问地主说:你们家“底财”何在?这底财,就是指埋藏于地下的那些宝贝。顾家财富的去向,随着相关人去世,已经成为一个谜了。坊间只是当做有趣的故事,大家彼此戏说一番而已,没有谁会当真的。不过,也不乏极个别的人对此怀有强烈的兴趣,那么,建议这类人不妨继续深挖、探讨下去,看看能否探寻出什么结果来。年1月3日写于陇上平川陋斋
作者简介武永宝,男,年12月出生,甘肃靖远人。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原白银市平川区文联主席,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曾在新疆工作、生活5年,视新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有着浓重的新疆情结。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和长篇小说《黄河远上》,这三部作品被媒体称为西部黄河文化三部曲。创作取材主要以西部黄河文化内容为主。目前有近百万字的长篇网络小说《独石记》在起点中文网推出。近年,作者致力于家乡靖远地方黄河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撰写了近百万字的各类散文随笔、笔记杂谈等等。总体冠名为“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分为小说卷,散文随笔卷,笔记杂谈卷三大类。多角度,多视角,多元化地,坚持不懈地宣传家乡靖远的地方文化,架构起了自己的独具一格的作品体系。作者提出的口号和目标是:
▲努力构建靖远新型地方多元文化体系
▲不断充实、丰富靖远地方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倾情打造靖远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品牌
▲着力重塑靖远地方文化的崭新形象
▲为靖远文化大县的崛兴,靖远地方文化唱响于世奉献力量
诵读者张巧花,女,甘肃静宁人。现任白银市朗诵艺术协会常务理事、平川区朗诵艺术协会主席。曾为白银市平川区电视台新闻主播,国家一级播音员。爱好朗诵、戏曲和唱歌。愿在朗诵中感悟人生,传递正能量;愿用声音滋养心灵,诠释真善美。 陇上风情支持原创,点击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