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1、唐代为何很难征服高句丽?或者征服后很难固守这一地区?
隋炀帝和唐太宗这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曾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但两人都栽于讨伐高丽,隋炀帝因之国破身亡,唐太宗也因之抱憾终生。为了讨伐高丽这么难呢?
究其缘故,首先因为隋唐都继承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以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都在关陇。隋炀帝虽以其杰出的战略眼光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加强对山东、江淮的控制,但高句丽仍然是远离国家军政中心的边塞之地。所以,每一次对高句丽自洛阳出发的征伐都是劳师远征。
此外,从地理环境上来说,高句丽所在的东北亚一带,每年6月开始进入雨季,9月开始天气转寒,到来年3月方解冻。所以对高句丽用兵的理想时间只有3-6月的3个月时间,如果到9月大军还不能回撤,就有全军覆没之危险。
隋炀帝和唐太宗对高句丽的用兵在时间上都不是很理想,整个大军到河北前线时基本上都在5月下旬左右,且最后因为高丽善于守城和水战,整个战争都陷入了持久战,最终道路泥泞,粮运难济,且天气转寒,军事行动自然失败无疑。
那么高宗时,李勣(李勣在太宗时也参与征伐高丽,且失败)为何能成功征服高丽呢?
根据北大王小甫教授对隋唐东北亚民族、外交关系的研究结果,在高宗时东北亚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彼时高句丽不仅严重内乱,而且当时的唐王朝已与高句丽之劲敌新罗建立良好外交关系,加上李勣的杰出指挥才能,所以唐王廷成功征服了高句丽。
但已成功征服的高句丽为何唐王廷又没法派兵驻守,甚至到玄宗时期,契丹、靺鞨、粟特等北部少数民族逐渐南下,整个华北地区都深度胡化,唐王廷对高句丽的控制更是弱化,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一局面?
其中根本缘故是自太宗贞观年间开始,吐蕃逐渐崛起,到高宗、武则天时期,吐蕃已成为唐王廷在西北、西域的主要竞争者,唐王廷必须将军事主力布置于陇右和西域一代,以压制吐蕃对关陇统治中心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唐王廷便没有力量布局东北亚,对东北亚发展只能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这是高句丽得而复失,以及东北亚逐渐被少数民族势力填充和主导的重要因素。
李唐王朝的这种战略布局直接影响到五代、两宋数百年的国运,使得赵宋王朝甫一建立,便面临着北边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强大压力,而这种外族竞争又为天水一朝“事为之制、曲为之防”的谨慎、保守国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有宋一代采取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统治策略的重要促成因素。
2、地方藩镇坐大,真的是唐玄宗昏庸导致的吗?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认为“安史之乱”的发生都是因为天宝年间唐玄宗骄奢昏庸、任用奸邪所致。
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唐代地方治理的变迁,就会发现地方藩镇势力的加强并不始于玄宗朝。在高宗、武则天时期,河北地区就出现了后来藩镇组织的雏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窃以为这跟两方面的因素相关,一是府兵制的变迁,二是唐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发展。
府兵制是李唐定鼎天下的重要军事基础,但随着隋唐与周边民族政权竞争的激烈化,亦耕亦战的府兵制无法抵御少数民族的优势军力,故府兵制在李唐国防中的作用逐渐降低,到玄宗朝时,外族军事集团逐渐成为李唐王朝可以依凭的重要军事力量。
尤其是在朔方一代,面对复杂的民族聚居格局,在胡化的大趋势下,“以夷制夷”逐渐成为地方治理的选择。同时,面对北方回鹘、契丹、铁勒等不断南下的压力,地方政权因抵御外族需要而对权力的现实要求越来越大,即只有赋予地方政权较大的人、财、物调动权力,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帝国屏障。
安禄山被授予范阳、卢龙节度使,并且逐渐控制华北北部,就是基于以上背景。
也就是说,地方藩镇势力的坐大与唐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竞争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
同时“唐王朝、地方藩镇、周边民族政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简单对抗的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互相联结、协作又竞争的形态。比如,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回鹘的军事力量就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后来随着回鹘衰落,唐政权又报复性地打击随回鹘传入的摩尼教。
安史之乱后虽然河北藩镇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格局,但唐政权之所以事实上放弃夺回河北地区的主导权,其中很重要一个缘故就是独立的河北藩镇为了自身生存,确实积极抵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所以,只要河北藩镇承认李唐正朔,李唐王朝便任其独立自主;而一旦河北藩镇想彻底挑战李唐正朔,它将面对的是唐王廷联合其他藩镇的毁灭性打击。
最有意思的是,看似独立的藩镇,实际上又有其内部的竞争和分合,到唐朝末年的时候,原有的藩镇势力基本上已被其内部其他势力取代而消亡。所以,如果我们如果能抛开大一统中央集团的思维去看唐代中后期国家治理的话,唐帝国与藩镇的关系未常没有另一种面相。
3、为何说:唐亡于黄巢,祸实肇于桂林?
黄巢起义后,中原水陆运输断绝,朝廷财税所依赖的江淮重地陷入战火。这导致唐王朝的财政体系崩溃,位于中原的朱温军事集团便迅速取代了唐帝国。
但历史家认为:“唐亡于黄巢,祸实肇于桂林”?(《新唐书·南诏传》)
为何这么说呢?其中缘故便是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一再强调的“外族的连环性”。唐王朝为了抵御南诏入侵,对南诏持续用兵,消耗了朝廷大量财税,最终导致中原腹地百姓因不堪重负而揭竿而起。
那么位于云南一带的南诏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能量呢?
南诏的强大是基于吐蕃和唐王朝的双重衰落。吐蕃的衰落使得本来依附吐蕃和唐王朝的南诏逐渐谋求独立,并在东南地区与唐王廷展开激励竞争。最终这一边疆关系导致唐王朝的内政治理恶化。
不惟南诏,像唐前期“贞观之治”形成也与突厥的衰败密切相关。我们的教科书的叙述是唐太宗征服了颉利可汗的东突厥汗国,消除了北方民族威胁。但实际上,东突厥汗国的瓦解是其内部力量的冲突导致,唐王朝只不过是收拾残局而已。
唐王朝作为一个世界帝国,其内政治理,与其跟周边民族关系的变迁在整个有唐一代都密切相关,研究唐代政治、社会、文化者不可不明于此。
雪隐鹭鸶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