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植物,守护绿水青山

                            

野外考察国家II级保护植物水仙花鸢尾(Irisnarcissiflora)

植物在生活、经济、科学、文化和稳定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巨大的天然基因库,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后备种质资源,也是研究生命起源、系统进化的有力证据。我国是世界上植物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植物园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阵地,在植物迁地保育、种质资源储备、生态文化传播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植物园长期致力于野生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保护、繁育,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已成为上海城市中心的植物博物馆。按照不同时期工作侧重点,上海植物园的植物保护工作可以划分为植物引种保存和植物综合保护两个发展阶段。

植物引种保存

年至年,此时期的上海植物园植物以植物引种保存为主,兼顾绿化树种的开发与应用。

上海植物园的前身龙华苗圃建成于年,当时的主要业务以草花、盆花和较名贵观赏树木的引种和栽培为主。至年的20年间,共引种多种植物,三花(兰花、杜鹃、山茶)、盆景、菊花等已特色显现。在现今盆景园南侧建立了一个母本园,收集的白皮松、水杉、池杉、落羽杉、榧树、紫楠、细花泡花树、枫香、杜仲、青冈、南京椴、秤锤树、红豆树、黄山栾树、七叶树、樟叶槭、黄连木等乡土树种,成为日后改建植物园的重要植物材料,也为全市园林绿化建设打下基础。

年,从湖北利川引进国家I级保护植物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

年,从浙江诸暨引进国家II级保护植物榧树(Torreyagrandis)

年,从江苏南京引进国家II级保护植物秤锤树(Sinojackiaxylocarpa)

年,从江苏宜兴引进国家I级保护植物银缕梅(Parrotiasubaequalis)

年,上海植物园建立第一个引种苗圃。年底编写引种名录,年首次赴浙南和闽北野外引种。建设初期专设引种团队(引种室)开展植物收集和种子交换工作,其独立运行的20年为植物园引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年先后在浙江西天目山、安徽黄山、江西大余县、广东湛江和海南岛建立了引种基地,派员常驻当地采集野生苗,栽植养护一段时间后再引种回上海,开启了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植物引种工作。至年建园10周年时植物种类已增加到近种。

老一辈上海植物园人在开展野外收集的同时,与世界各地植物园广泛开展了种子交换。种子交换一直与植物园筹建以来的广泛引种(-)、专科专属引种(-)和相应的栽培繁殖研究(-)密切联系,也扩大了上海植物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年3月由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授予上海植物园王大钧先生Veitch纪念奖章,以表彰他在开展种子交换工作以及国际交流和园艺领域的突出贡献。年,当时的英国副首相赫塞尔廷通过英国外交部索要上海植物园种子交换目录,并在访问上海期间专程参观了上海植物园。

至年,上海植物园就已筛选出多种上海地区适生的优良树种,并首次成功推广了秤锤树和新含笑等众多珍贵树木,用迁地保育成果“反哺”城市园林绿化。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广上海地区适生露地栽培植物较快突破种,极大地丰富了上海地区绿化植物资源,也带动了江浙两地苗木市场的发展。

上海植物园建园初期引种团队工作照

来自世界各地的种子交换

建园初期采集的标本

此外,上海植物园在20世纪70~90年代上海市与日本横滨市建交、上海市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建交等多场大型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园内至今保存树龄超过50年的樱花等珍贵名木余株,这些植物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也是中外友谊的见证者。

樱花园

上海植物园樱花品种收集

在至年之间,上海植物园已从广泛引种逐步转到专科专属以及珍稀濒危植物的引种和保存工作,逐渐形成了收集的特色类群。有一些类群至今仍是上海植物园研究与展示特色类群,包括杜鹃花科、山茶科、兰科、槭属、木兰科、鸢尾科、凤梨科、苦苣苔科、锦葵科、栒子属、小檗属、冬青属、荚蒾属、铁线莲属、蕨类、仙人掌科及多肉植物以及传统名花牡丹、梅花、竹、菊花等。

上海植物园槭树园秋景

上海植物园苦苣苔科植物收集

上海植物园兰科植物收集

上海植物园荚蒾属植物收集

植物综合保护

自年以来,上海植物园迁地保护工作开始由原有“广泛的植物收集保存”向“植物保护、保存、评价和利用的综合保护”转型。

上海植物园在本土植物尤其是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上海植物园共收集近1万种(含种下分类单位),保存标本1.82万份、种子余份。已建成盆景园、兰室、桂花园等专类园15个,另有宿根园、岩石园等7个专类园在建,预计年完工。保存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隶属于49科88属),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71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种,是国内珍稀濒危植物收集最为丰富的单位之一,凸显了植物园在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中的突出地位。其中不少种类已能够适应上海新的生态环境,如秤锤树、水松、连香树、黄檗、宝华玉兰、舟山新木姜子等生长发育良好,水杉、银杏、鹅掌楸等已在上海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家II级保护植物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sericea)

近年来,上海植物园聚焦楠木类珍贵树木、木兰科、兰科、鸢尾科和苦苣苔科等类群上开展了濒危现状调查、现代分类学、种群遗传学和迁地保育关键技术攻关等综合保育研究,构建了宝华玉兰、浙江楠等珍贵物种保育技术体系,保护成效显著。同时,基于建园初期就已积淀的木兰类、楠木类等珍贵树种引种栽培经验,持续开展濒危植物迁地保育相关研究,引种筛选适于上海地区生长的珍贵树种,推动珍贵树种在本地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上海植物园于年和年分别组织了华东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展,积极宣传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先后与江苏省宝华山自然保护区、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对宝华玉兰和银缕梅等国家级保护植物开展回归引种工作。上海植物园先后成为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常务理事单位、上海植物学会理事单位以及中国苦苣苔保育中心—上海分中心和中国花卉协会球宿根花卉鸢尾专家委员会的依托单位。

国家II级保护植物宝华玉兰(Yulaniazenii)考察

国家II级保护植物七子花(Heptacodiummiconioides)

国家II级保护植物浙江楠(Phoebechekiangensis)

国家珍贵用材树种紫楠(Phoebesheareri)

展望未来

在全球气温上升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下,生境破碎化加剧,中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重要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加之我国地理环境复杂,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目前仍有许多植物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现状不清。

建好植物园,持续做好植物引种保育工作是上海参与全球植物保护、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路径。未来,上海植物园将传承老一代植物园人的创业精神,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为标准,以创建国家植物园为契机,持续开展本土植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分类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生物学等基础工作,建成、完善种质资源保育设施,研制基于不同层级植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技术标准,高质量完成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迁地保护战略在华东地区的落地和实施。

疫情防控注意事项

1.游客入园须凭实时随申码(截图无效)或本人有效身份证,通过“数字哨兵”查验72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以核酸报告时间为准)。体温超过37.3℃、持健康码黄、红码人员谢绝入园,并配合做好流调和管控工作(具体根据市疫情防控要求实施)。

2.园区开放时间为6:00-18:00,游客可从2号门(龙吴路号)或3号门(百色路号)出入;残疾车辆统一从2号门出入。由于施工封闭管控需要,4号门临时通道暂停使用。

3.游客入园和游园期间必须严格执行公共场所防疫规定,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保持2米以上距离,不聚集、不扎堆,听从现场人员指引。进入厕所等公共区域须配合“场所码”查验。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为做好防疫各类措施,保护好游客健康安全,恳请大家对上述规定予以理解并支持!

入园须知

上海植物园开放时间为6:00-18:00,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市民游客在有限开放后能拥有安全的游园环境,请大家提前线上预约,错峰出行。

游园须知

游客入园和游园期间必须严格执行公共场所防疫规定,全程佩戴口罩,保持2米以上距离,不聚集、不扎堆,听从现场人员指引。进入厕所等区域配合场所码查验。

来园交通

公共交通:

龙吴路龙水南路站:56、、大站车、、、、、、、上奉专线、南川线

百色路龙川北路站:、、

龙川北路百色路站:、、、、、、、南南线

自驾车:

上海植物园目前开放临时停车场1个,位于龙吴路百色路路口(百色路77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yuyua.com/wyjz/91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