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721/4429412.html
时间一晃离家已是三十多年,
故乡的长空炊烟,
一直在我脑海里闪动。
我一直觉得,城市里宽大的套间,
只是我上班后临时休息的地方。
娘在的地方才是家,
只要有时间,我便回乡,
故乡是我心中最美的诗和远方!
01燕子会飞了文/胡晓军
母亲住在乡下老家,她喜欢这里的生活和乡亲。每到周末,我和妻子就会开车回去看她。上周六,我在邻村姐姐家小店玩耍时,发现小店门口的廊檐下有燕子窝。在燕窝下方水泥台阶的角落里,有五只小雏燕叽叽喳喳挤成一团。
雏燕破壳出生想必有了些日子,身子比成年燕子小不了多少,肉墩墩的身上长了一些黑灰色的羽毛。小小的燕子窝仍在几只雏燕的正上方,也许是燕窝太小,已经容不下五个日渐肥壮的小家伙,一只雏燕在推推搡搡中从上面掉到地面上,其他的跟着模仿,于是燕窝就这样空了。
地面上,几只雏燕既相互推搡,又相互依偎,这是所有鸟类的共同之处。此时,天色已经向晚,两只成年燕子轮流飞到雏燕的身边,将嘴里衔来的虫子喂到雏燕的嘴里,然后转身飞走,继续觅食。就这样,两只燕子不辞劳苦地来回翻飞,抚育着嗷嗷待哺的5只雏燕,对它们来说,雏燕在哪里,哪里就是窝,哪里就是家。
这情景,让我不由想起年北京奥运会上感人的一幕。除了奥运气势磅礴让人亮目以外,一位奥运历史上的年龄最长的体操女运动员的故事让人泪奔。
体操运动是奥运赛事中最年轻化的比赛项目,体操运动运动员的黄金年龄是20岁前,33岁的德国远动员丘索维金娜,这位妈妈级运动员状态惊人,比赛中她穿着黑色的运动服,在赛场上如燕子般轻盈翻跃,最终力克一帮小将,摘得一枚宝贵的跳马银牌。同时,她还出现在女子个人全能决赛场上。
也许,每个超乎寻常现象的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电视上,央视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身高1.53米,体重只有44公斤的丘索维金娜,留着男人一样的短短头发,脸庞的线条有些刚硬。获奖之后,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把这枚奖牌奉给我的儿子。”当记者问她,是什么原因让她在这样的年纪还参加奥运会,在赛场上与一群年轻的运动员同场竞技。她直率地说,为了挣钱。
她的理由和直率似乎过于俗套,但背后的故事感动了所有电视前的亿万观众。
丘索维金娜16岁时代表独联体夺得世锦赛女团和自由操金牌、跳马银牌。17岁首次代表独联体参加奥运会,摘得女子团体金牌,年北京奥运会,她代表德国出战。这将是她第五次参加奥运会的比赛,也是唯一一个五次参加奥运会的女子体操运动员。
丘索维金娜的儿子阿廖沙被诊断患上白血病。由于治疗白血病需要高昂的费用,生活并不富裕的丘索维金娜一家实在难以支付,于是已做母亲的她从26岁开始,选择了复出参赛。
为了儿子,她引爆了自己所有的能量,朝全能型发展,她开始了超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为了儿子,她不敢病,不敢伤,不敢退。为了儿子,她和丈夫还变卖了小公寓和汽车,移居到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德国,并披上了德国队的战袍。
因为一枚世锦赛金牌等于欧元的奖金,这是她唯一的办法。比赛就是为了挣钱,这一点,她从来不回避,因为她是一名母亲,为了儿子,她愿意付出一切。
为了多赚取参赛奖金,她报名参加所有的比赛、能够上场的所有项目。她从跳马专项变成四个体操项目的全能型妈妈队员。她6次参加世锦赛赢得7枚奖牌;5次参加奥运会,年夺得团体金牌;3次参加亚运会年夺得跳马和自由体操冠军、平衡木亚军……
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奇迹背后,是一位伟大母亲为爱无悔付出的感人故事:一切为了得白血病的儿子。
过了一周,我再次回到老家,去看看那一窝燕子,却什么也没有了,地上留有曾经的痕迹。当时正值梅雨季,姐姐用一个旧簸箕扣在那个临时燕窝上,挡着风雨。白天,两只老燕子所有的时间都在为5只雏燕觅食,来回穿梭,片刻不停。天色黯了才飞到簸箕下,与雏燕在一起。燕子是一种比较胆小的鸟类,但为了雏燕,责任让它们战胜了胆怯。在两只燕子的喂养下,5只雏燕长得很快,羽翼日渐丰满,四五天的时间便会飞了,在老燕子的引导下飞走了。
母爱有多伟大,现实版的燕子能告诉我们;母爱能让一个人走多远?33岁的丘索维金娜给我们启示,这个如燕子一样的女运动员,与其说她是一个出色的运动员,不如说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多年以前,在这个偏僻的乡村,我也像是一只嗷嗷待哺的雏燕,在父母的辛勤抚育下,从小学到高中,他们在困苦的生活中,坚持供我读书。我通过高考,离家求学和工作,就像雏燕展翅,张羽离巢。
时间一晃离家已是三十多年,故乡的长空炊烟,一直在我脑海里闪动。我一直觉得,城市里宽大的套间,只是我上班后临时休息的地方。娘在的地方才是家,只要有时间,我便回乡,故乡是我心中最美的诗和远方!
02截水逮鱼文/胡晓军
对年幼时的回忆,印象最深的是夏天的雨季,脑海里时常闪现风雨中飘摇的果树、狂舞的柳条和歪斜的庄稼,更有雨后沟渠间漫溢奔涌的水流。截水逮鱼像是风雨肆虐过后的颓败中让人开怀的浪花,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
旱季的鱼是焦躁的,雨季的鱼是不安分的。乡下的河塘有水便鱼虾不绝,当粗大的雨点在水面上弹奏出清脆的音符时,它们的内心充满了冲破束缚的狂热。当水漫过河塘外引的渠口或堤坝,跃跃欲试的它们便争先恐后地开始它们的迁徙,截水而待是雨季中逮鱼最好也是最有趣的办法。
家乡的河塘都以小渠相联,通到外排的大河。当雨季水旺时,田间的水流入河塘,河塘里的水过小渠入大河,大河里的水汇入主干河道,过近海河闸奔腾入海。
夏季连续的大雨过后,土地的水分已经饱和,河里的水面眼看着往上涨。骤雨过后,河塘里的水满,在河塘出口的小沟上用泥土打一个坝,坝的顶端平行,并且低于水面约两三公分。在距离坝约一米多的地方平行按一根木棍,木棍的高度贴在水面上便可。取来一张芦苇杆编织的箔子,将箔子的一端铺在坝顶上,箔子的另一端置于那根与坝平行的木棍上。用一根小的直木棍压在坝顶的箔子上面,木棍的两端用泥土将其固定住,这样,河水便从棍子上流淌而过。
偌大的河塘里,鱼对水流的敏感犹如我们青年期对异性的追逐。对它们来说,这儿就是它们奔向或是游向外面世界的“独木桥”,新奇和向往让它们按奈不住诱惑,争先恐后而又小心翼翼地随水而过。水流到箔子上后,瞬息之间便从箔子的缝隙间滤过。水过鱼出,那些鱼儿却只有在箔子上鼓鳃扭身徒劳跳跃的份儿了。由于我们在沟上预先打了坝,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水流,导致沟里的水面要比河塘里的水面低一些,因此,坝上过水箔子的一端要比另一端略高一点,这样,鱼落到箔子上后,很难返身跳进河塘,它越跳便会离水越远,越跳越靠近箔子的另一端。为了防止鱼跳过箔子溜进沟里去,我们便在田边地头拽一些杂草,在箔子离水的一端堆成一垄,这样,鱼到了草垄边便无法越过,有的钻进草垄里不得动弹。
鱼的警觉性很高,如果人站在旁边,它们游到水边时便会扭头就走。于是,当这套逮鱼的装备设置完成之后,我们便会离开现场,到一边玩儿去,或帮母亲干一点活儿,其实这时我的心思全在这儿,往往干活儿时不是踩坏了庄稼,就是拔错了苗,惹得母亲的笑骂。过了二十或三十分钟的光景,我们再过去看的时候,准能在箔子上发现大小不等、品种多样的鱼,碰到鱼旺时,远远看去箔子上是白花花的一片,让我的内心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从草垄里翻出一条条张嘴鼓鳃、体形肥硕的鱼来,更让我如获至宝。
这套逮鱼的机关配备起来十分方便,一张箔子两根木棍便可,箔子家家都有,那时庄上基本上每户都养蚕,到秋风扫落叶,大雁南飞芦苇泛黄的时节,父辈们便带上磨得锋快的镰刀,到河塘边割芦苇。芦苇挑到家后要拣,拣出体形粗壮笔直的芦苇,按照两米左右的长短切去尾端,将芦苇杆的枯叶去尽,再将精光溜秋泛着金黄的芦苇竿打成捆。待到腊月农闲或雨天,大人们便会在家中支一个架子,一边用芦苇竿织箔子,一边唠着闲嗑,要不了半天时间,一张平平整整的箔子便会完成,来年用它养蚕。进入腊月,家里蒸馒头,也用它来晒馒头干。
用箔子截水,逮到的主要是鲫鱼和白条等体形偏小的鱼为主,一方面他们自行繁殖能力十分强、非常容易生长,是乡间河塘里数量最多的鱼类;另一方面,它们的穿越能力较弱,便于控制。对于鲲子、鲤鱼、鲢鱼、乌鱼等体形较大、穿越能力比较强的鱼,要逮它们必须支网才行。
那时,我们生活的乡村,妇女基本上都会织网。到渔网经营店领一些网线回来,按照规定的标准,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或雨天结成方片,交过去可得些钱贴补家用,记得大多是七元钱一片网。晚上一般是不怎么结网的,一则是点灯耗油,二则容易结错网眼而成为次品。我儿时十指修长,是织网和补网的好手,上学玩耍之余便用零零碎碎的胶丝线结成网片留着养鸡,雨季它便成了我捉鱼的工具。
取一张三四米长的网片,将它四分之三缝成桶状,网桶底端穿上胶线扎牢,取一根与水沟宽度差不多的木棍,将网的另一端用胶线缠在木棍上,这样便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网口。在沟里打一个坝,坝顶可离水面略深一些,将木棍按在坝顶上,两头用土固定住,再将三角形网口的另一角用绳子系在一根木棍上,将木棍横支在水沟上,这样网口便算支好了,河塘里的水便源源不断地流进网里。为了防止鱼进网后在调头逃进河塘里,我们在网桶的中间扎一根细胶线,将它中段扎成一个略小的口,这样鱼进去后再想回头,几乎不可能,一些桀骜不顺的大鱼进去了,也只有白白挣扎的份儿。用这种方法逮鱼,常常收获颇丰。
俗话说,“吃鱼不及取鱼乐。”对童年的记忆中,乡村雨季里不仅享受了许多鱼虾美味,更有许多逮鱼的乐趣。
(作者系盐城市社科联副主席)
精彩回眸?阜宁县文联召开年度工作会议
?手机摄影作品欣赏——心灵与自然对望
总编:顾冬成
编辑:一枝芦苇
摄影:丁亚平陈海燕
邮箱:fnw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