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欢迎点击上方「PaperRss」↑ 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首次对在肯尼亚Kasigau森林采集的丝苇完整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丝苇的叶绿体基因组全长,bp,包括一个大单拷贝区(LSC)(81,bp),一个小单拷贝区(SSC)(23,bp)和两个均为bp的反向重复区(IR)。该叶绿体基因组共包含个基因,其中有7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1个tRNA基因,4个rRNA基因和2个假基因(图1)。与8种马齿苋亚目ACPT分支的物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丝苇基因组有较多的重排,在其LSC区域反常地出现了19个基因反转,就碱基数目而言,这是首次在石竹目下发现如此大规模的结构变异(图2)。在仙人掌亚科中,SSC区域中的倒位很常见,在丝苇和Carnegieagigantea的rbcL-trnM区域观察到了另一长6kb的基因倒位。
该研究选取了36个石竹目下的物种,以Genliseaaurea和Tanaeciumtetragonolobum为外类群,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数据开展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ACPT分支的各科均为单系。在系统发育树中,丝苇位于仙人掌科这一分支的基部。叶绿体基因的大量的重排表明丝苇在进化过程中发生过多次突变事件。该研究为今后关于丝苇和马齿苋亚目的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图3)。
研究成果以“CompleteChloroplastGenomeofRhipsalisbaccifera,theonlyCactuswithNaturalDistributionintheOldWorld:GenomeRearrangement,IntronGainandLoss,andImplicationsforPhylogeneticStudies”为题,近期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s》上发表。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支持。该学科组的肯尼亚籍学生MillicentAkinyiOulo和中国籍学生杨家鑫、董翔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学科组多名学生参与此项研究。
图1.丝苇的叶绿体基因组图谱
图2.丝苇叶绿体基因组大单拷贝区(LSC)中ndhJ-trnY基因间的19个基因倒置,其基因组与spinaciaoleraceae进行比较
图3.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断基于36个石竹目物种的叶绿体全基因组数据构建的联合系统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小编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PaperRSS小编删除,转载请注明来源。
温馨提示:
为方便PaperRSS粉丝们(目前平台人数4.0W+)科研、就业等话题交流。Paper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