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做法多种多样,有多少食友掌握了泡

“泡”的烹调法有两种:油泡法、汤泡法。无论是油泡法或汤泡法,都是只有料头而没有配料的。“油泡法”的菜式,烹制中最重要的是火候与油温运用,芡色和调味得恰当。如火候,油温不恰当,调味不适宜,芡色不好,则虽有上乘物质,也制不出色鲜,味美的菜肴。怎样做到火候与油温恰当,芡色俱佳、调味适宜?

就要在烹制每一个菜肴时,事先做到心中有数,每个菜肴均要达到“有芡而不见芡流、色鲜而匀滑,不泻油,不泻芡,”这才合符油泡菜式的要求。“汤泡法”的菜式,均要求汤清,调味适宜(汤面不能有浮油)为佳。

“油泡法”一般都要根据肉类的厚薄、大小,运用不同的火候,油温将肉类拉油至熟,捞起去油后,跟着放入料头,肉类,赞酒,调入碗芡的,称为油泡。油泡法火候与油温如何运用恰当,就是要看每个菜的肉类厚薄、大小、受火与不受火而定。例如:山斑鱼球、乌鱼球、龙利球(即挞沙鱼球)、塘利球,同是用℃至℃油温拉油为宜。

而响螺球和肚仁,则要用℃至℃油温泡油为宜。两者都是较大而厚的球。为什么油温也有区别?由于山斑鱼球,乌鱼球、龙利球、塘利球都是带皮而又刻花的球类,如油温过低会出现身软而肉质霉散,但油温过高则会肉质收缩,色泽不鲜明。肚仁和响螺球是油泡中油温较高的原料。

因螺球较厚,又要使其呈现花纹,也要适应螺肉的特点,因而要高油温拉油,在放下螺球后快速捞起(时间过长螺肉就会变韧)。肚仁因为用枧水腌过,并用清水漂洗含有大量的水分,所以在拉油前必先“飞水”.以去其水份。在经过“飞水”处理的肚仁,所以拉油的油温就要高。

又如:螺片和田鸡片,也使用不同的火候,油温。螺片是用℃至℃油温泡油为宜;而田鸡片则要用℃至℃油温泡油为宜,因田鸡片薄而细,如油温过高就会色泽不佳及卷缩成球状。甚至同样是鲜虾仁,因烹制前的处理不同,也使用不同的火候,油温。

前辈老师傅在烹制中,使用的是没有腌过的虾仁,其做法是将鲜虾仁平铺在玉扣纸上,既可用纸吸干水份,又可推薄利用风干,这样处理的虾仁,用℃至℃的油温泡油为宜。而现在所用的是腌过的虾仁,泡油时则用℃的油温为宜。由腌制过的虾仁比前者虾仁风干处理的含水份多,因此运用的火候、油温就有所不同。

如两者的火候、油温倒置,便会出现前者身霉不爽,后者外焦内初,色不鲜或甚至会起“糖心”(外焦内生)。一如蟹黄拉油也有两种不同的火候、油温:蟹黄由生直接泡油至熟的,先将油烧至90℃,放入蟹黄泡油,这样处理的蟹黄熟时色泽较鲜明,但容易结堆或散。将蟹黄用碗盛载加入滚水浸至五成熟后倒在疏壳里,滤干水份,将油烧至℃放入蟹黄泡油至仅熟,这样的蟹黄结实不易散,呈石榴子形,但比前者色泽差些。

芡色掌握得好不好,这是烹制每一个菜肴的关键。怎样才能做到“有芡而不见芡流、色鲜而滑,不泄油,不泻芡”?首先是以泡油和去油时,镀底油一定要去清;第二是落肉类前一定要将笊篱顿一至两次(以泡油后滤清肉类的油份);第三,最后落包尾油不宜过多。如这三方面处理得好,则不会出现泄油。

一个油泡的菜式,只适宜少量的芡粉,如果油量过多,必须把不住,便会出现泻油或泻芡。另一种原因是包尾油使用得不恰当,如先下尾油后调碗芡,由于油在前,芡在后,肉类挂不上芡,也是泻芡原因之一。甚至同为油泡烹调法,也有白芡,金黄芡,大红芡,黑芡等各种芡色区分。

例如:油泡肉片。原料:肉片8两,蒜茸2分,葱榄2分,芡汤5钱,湿粉2钱,绍酒3钱,生油1斤5两(约耗油1两5钱)。制法:调好碗芡,将肉片用湿粉拌过。猛火烧镀下油,用中火将肉片拉油至熟,倒在笊篱里。滤去油份,跟着放入料头、肉料、费酒,调入碗芡炒匀,加尾油上碟。

汤泡菜肴一般都是先进行浸熟或“飞”熟(但不能将肉类拉油)。要做到汤清而肉质爽,汤面不能有浮油。否则不符合汤泡要求。例如:上汤泡虾丸。原料:虾胶9两,上汤3斤,芫茜5钱(或葱丝),味粉2钱,精盐5分,二汤1斤,油5分。制法:将虾胶挤成丸状,放在清水碗内。将芫茜洗净,放在汤窝中间猛火烧镀下二汤后至沸,放入碗中虾丸,用中火浸至熟,捞起放在芫茜面上。中火烧放入上汤、味粉、精盐,滚时轻轻淋在窝内。

食友们,你喜欢“泡”出来的美食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yuyua.com/wytz/8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