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在华夏大地上已经存在了余年的历史了。道教秉承中华传统文化,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道家思想发展而来。在很多人的眼里,道教离我们太远,殊不知传统节日里的贴门神、迎财神、祭灶神等民俗活动,以及生活里用到的“身怀六甲”、“沧海桑田”等等词语都与道教有关,另外像神话传说里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神仙人物也是出自于道教的神仙体系里。
道教将《道德经》奉为经典,以“道”作为核心信仰,道家的“见素抱朴”、“天人合一”等思想也得到了传承。受到影视剧的影响,道教的修行者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他们穿着青衣道袍,远离尘世喧嚣,隐世于山野之中,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虽然道教崇尚清静无为,但是也有相应的戒律来约束他们的修行和生活,其中就有“三不问四不吃”的禁忌,为何有这种说法呢?
什么叫“三不问”呢?第一是不问年龄。俗话说“僧不言名,道不言寿”,道教的修行者追求长生之道,希望通过修行来领悟大道,探寻生命的真谛,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由于每个人对于大道的理解不同,道行也有高下之分,有的人年龄很小却能领悟大道,有的人年过花甲却还仅仅迈入道门。因此,道行的高低不能以年龄来判断,所以修行之人比较忌讳询问年龄。
第二是不问世间俗事。“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修行之人觉得世间的功名利禄是修行之路的阻碍,也是各种烦恼产生的根源。如果世俗之人跟那些修行人聊一些家长里短、日常琐事,则是不礼貌的行为。第三是不问籍贯。不要看到一个道士就上前套近乎,问他老家是哪里的。正所谓“身在红尘外,心居水云间”,道教追求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对于修行者来说,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
“四不吃”又是什么呢?道教的真正创立者乃是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天师,张道陵,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人,在蜀地鹤鸣山修炼时,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并授诸品经箓、斩邪剑及玉印,最后带着弟子白日飞升。张天师告诫弟子有四种动物不可以食用,即牛、狗、大雁和乌鱼。
在古代农耕社会,牛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工具,它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值得人们的钦佩。劝善之书《牛图经》写道:“劝人听我说因由,世间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齐用力,四时辛苦未曾休……劝君食味将牛戒,无牛亦有好珍馐,人从是处行方便,无量阴功万古流。”狗自从被人类驯服以来,就担负起看家护院的工作,“狗不嫌家贫”,狗忠诚护家,不会因为家庭的贫穷而离开主人,是忠诚的象征。
大雁一生都是一夫一妻制,如果其中一只si去,另一只大雁将会孤独终老,象征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在古代,嫁娶时要通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步骤,其中有好几个步骤要用到大雁。最后一个是乌鱼,乌鱼在产卵时视线模糊,没办法去寻找食物,这个时候幼鱼就会游到母鱼的嘴里,成为食物,这种孝道感人至深,故称黑鱼为“孝鱼”,它是孝道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