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毕业、Burberry代言、性感的英伦口音、阴郁古典的气质、迷离傲俗的眼神以及微微嘟起的小嘴,「奥斯卡首位80后影帝」埃迪·雷德梅恩(EddieRedmayne)凭借其在《万物理论》中对斯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这一人物细致入微的形象演绎及细腻深刻的内心诠释而名声大噪,赢得奥斯卡评审组专家的芳心。而他瘦削苍白面孔上的浅褐色雀斑更是成为了他作为「丑帅型男」的经典标志。
正因为此,疯狂不已的影迷们赋予了他一个更加亲切的昵称——小雀斑。
雀斑,并不符合原先的大众审美雀斑(Freckle),其实是由于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生成过多的黑色素所致,与内分泌、遗传、日晒等因素相关。中医学中认为「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面,火滞结而为斑」,实则为一种病症。而就审美来看,雀斑作为一类评价褒贬不一的体表特征,有人避之唯恐不及,有人却心心念念趋之若鹜。其实无论中西,明净、无暇的肌肤仍是大众审美中普遍追逐的目标:中国古有「冰肌莹彻、白璧无暇」赞颂女子雪肤貌美;而西方女孩的化妆台上总少不了各种foundation和concealer。△正因为中国女性对于美白的狂热,雪肌精一直是化妆品市场最热销的品牌之一。
总体来说,由于地域、种族、饮食习惯及日晒偏好等原因,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容易有雀斑,各种祛斑产品在国外深受欢迎。如今,雀斑已成为个性、时尚的代表然而,大众审美中渐渐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人们开始赋予雀斑积极的意义,将其由瑕疵转变成为个性、自然、时尚的标志。据传挪威地区的人们将其作为彰显血统的标志,浓密的红发、小麦肤色以及雀斑成为当地人骄傲的外形特征;有人将雀斑当做天使之吻,认为只有被上帝祝福过的人才能拥有雀斑;有人认为雀斑的存在正表明了豆蔻年华的可爱与自在,似乎产生了「无雀斑,不青春」的想法;也有人说拥有雀斑即拥有了最特别、最天然的妆容。
△不雀斑,不青春
其实这样的「雀斑潮」背后不无透露出人们自我安慰的解嘲意味,毕竟相异于传统的审美方式,雀斑作为特别的存在的确令人难以忽视,那么与其在无可奈何中怨声载道,不如改变心态坦然欣赏,于是在这种自我解嘲中诞生的个性审美观念迅速席卷影视圈和时尚圈。波兰超模梅格达莱纳-J(MagdalenaJasek)素颜登上土耳其版《VOGUE》,选择浅色毛衣衬托苍白的肤色和浅褐色雀斑,引起热议并成功将自己的名字与雀斑印刻在一起;
△梅格达莱纳-J(MagdalenaJasek)拍摄的《VOGUE》内页。
英国女演员艾玛·沃特森(EmmaWatson)的鼻梁处有较多雀斑,形成一种天然的晒伤妆感,无论在杂志封面、颁奖典礼或是自拍照中她都大方展示着真实的美丽,
就连《冰雪奇缘》中的「安娜公主」脸上和肩部也有着零星的小雀斑以彰显其可爱的形象。
瑞士摄影师RetoCaduff就曾创作出一组名为《雀斑》的摄影作品,因为在他眼里被厚重粉底遮住的雀斑,跳脱、可爱、自然、调皮,是一种美丽的点缀。
雀斑的积极效应引发另类时尚的流行「雀斑妆」现已成为了美妆博主们尝试仿妆的新热点,就连亚洲娱乐圈的G-DRAGON、Angelababy、昆凌、徐娇等明星也纷纷晒出自己的雀斑妆。英国快消品牌Topshop在店内推出一种有记忆功能的「雀斑笔」,消费者可以利用大理石制成的笔尖在脸上点出最天然的色素;雀斑妆的忠实拥护者——美国美妆达人雷米·布里克斯顿(RemiBrixton)甚至利用众筹成功创建了生产雀斑贴的公司「FreckYourself」,满足那些想要拥有自然肤色般雀斑的消费者愿望,在她看来雀斑就是「叛逆梦想家、荒野探险者以及特立独行美女」的标志;而近期席卷社交媒体Instagram的「彩色雀斑妆」更是将雀斑的面积和色彩推向夸张和极致。学会拥抱真实的自己不得不说,对雀斑的极致追求可能会成为常人眼中「看不懂的时尚」,但是在自我解嘲中诞生的雀斑风潮却可以让我们反思如何在他人审视下坦然面对自己,如今「拼颜值」很流行,妆饰仪表固然重要,但是对于那些「不化妆不出门星人」来说,是否也可以尝试着在某一个午后抹去妆容,自在地感受清风拂面的惬意呢?
相较于做精致的瓷娃娃,偶尔露出的瑕疵和残缺或许反而会让一个人看起来更加率真、自由和可爱,毕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自信、信任也同样重要。“鼻子上的小雀斑是我长年的好伙伴,我从不讨厌它们,甚至很喜欢,因为我就是我。我们都应该为自身而感到自信和自豪。——郑秀文“不知道为何,我就是觉得脸上的缺点挺有趣的,斑斑啊,过敏啊,岁月的奔走啊,哎……怎么样也就这么走一遭,有啥好在乎的。——舒淇她们可以直面和拥抱真实的自己,那么你们呢?
点击图片,查看相关阅读
雀斑,颜值的墙头草套哥有话说资料来源:
《雀斑妆流行还是少女心在作祟》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