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谭家菜,爱好美食的同道之人想必都不会觉得陌生——中国最顶级的官府菜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能够与八大菜系齐名的私房菜。谭家菜原是清末时期谭宗浚的家传酒席。最初时期,只是作为家庭的菜肴,后来清朝灭亡,家境衰败,但是在做菜方面却慢慢的从家庭小宴发张到展到上流社会,而且经久不衰,有着食界无口不夸谭的美誉。
谭家菜的历史
上世纪30年代名满京华的谭家菜,其实是货真价实的粤菜。主人家出身于广东的书香门第,是在时代大潮下失了方向的旧式贵族。东莞伦哲如先生《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有诗提及谭家旧事。诗曰:“玉生俪体荔村诗,最后谭三擅小词。家有万金懒收拾,但付食谱在京师。”谭家三代均饱读诗书,但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无所适从,唯有寄情美食,在觥筹交错之中,捕捉几缕旧日高门宅第的袅袅余音。
谭莹号玉生,是名满南粤的大学问家兼校勘家,一生所做最值得称道的事是协助洋商伍崇曜辑撰《粤雅堂丛书》。儿子谭宗浚与父亲一样雅好诗赋,有《荔村草堂诗钞》传世。他是同治年间殿试一甲二名进士(榜眼),后督学四川,又充任江南副考官。谭宗浚不仅精于诗词,也精于美馔佳肴,醉心于饮食之道。终其一生,最出名的,不是官场上的作为,也不是诗词书画,而是他的美食家头衔。
谭宗浚入京做官时,京城里饮宴成风,“京官们每月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相互酬酢宴请上。”宗浚精于饮馔,并且常常与家人、私厨一起探讨美食,让美食成为家庭大事、人生大事。每次轮到宗浚做东时,因他善安排、精调味,能将家乡的粤菜与京菜巧妙融合,鲜美可口,风格独具,谭家菜渐渐名声在外。
谭宗浚之子谭三,即谭篆青,生于京城,宣统年间任邮传部员外郎,辛亥革命后任议员,后又在各部局任闲职,成了时代大潮边缘的闲人。闲人不闲,他与父亲一样,精于膏粱,每每与旧友诗酒酬唱,盛宴常开。渐渐,坐吃山空。到无法维持时,便悄悄承办家宴,以变相营业补贴家用。谭家菜从此声名远扬,文人、官僚纷纷以重金求谭家代为备宴。
据《四十年来之北京》记:“耳食之徒,震于其代价之高贵,觉得能以谭家菜请客是一种光荣。弄到后来,简直不但无‘虚夕’,并且无‘虚昼’,订座往往要排到一个月以后,还不嫌太迟。”这一阶段,有三家私房菜饮誉京城:军界的段家菜(段祺瑞),银行界的任家菜,财政界的王家菜。“但一碰到谭家菜,无不望风披靡,纷纷偃旗息鼓,让谭家菜自个儿独领风骚,传遍遐迩。”
谭家的女主人都善烹调,并经常不惜重金礼聘京师名厨于家,不断汲取各派烹饪之长,成功地将南方菜(特别是广东菜)同北方菜(特别是北京菜)融于一炉,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谭家菜。几经沧桑之后,谭家菜由谭瑑青的三姨太主持,其烹饪技艺则由家厨彭长海师傅继承了下来。时至年,“谭家菜”全部并入北京饭店。北京饭店中七楼餐厅从此重点经营谭家菜,谭家菜也成为北京饭店的川、广、淮、谭四大名菜方菜之一。
时至今日,谭家菜被完好的继承了下来,并获得了新的发展。作为中国官府菜中的一个最突出的典型,谭家菜不仅赢得了许多国内外老饕的赞美,也引起了不少烹饪研究家的兴趣。从中国烹饪历史角度说,谭家菜是一块活化石,提供了一份研究清代官府菜的最完整而准确的资料。
吃谭家菜,要讲规矩
请谭家办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管谁做东,无论相识不相识,都要给主人谭篆青备一份请柬,留一席之地,主人也总是要来尝上几口。作家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对此专有描述:“谭家在西单牌楼机织位,普普通通的住宅房子,院子不大,书房一间算是招待客人的雅座。每天只做两桌菜,约须十天前预定。最奇怪的是每桌要为主人谭君留出次座,表示他不仅是生意人而已,他也要和座上的名流贵宾应酬一番。”其实就是以这样一种形式,来表示“我这里并不是饭馆,我在设宴款待朋友呢”,其目的,不过是维护没落贵族的面子罢了。
谭篆青每席都欣然入座,喝两盏酒。席上多文人墨客,等到酒酣耳热,逸兴湍飞,遇到谈得来的雅客,谭篆青会把窖藏的羊城双蒸拿出供客品尝。或是醉饱之余,捧出精美茶具,以大红袍铁观音之类茗茶款客,大家连啜怡然,算得上是这一餐的额外收获。据邓云乡先生记,“如果座中熟人多,大家杯盘狼藉之余,酒酣耳热之际,各出所携,或一部宋元椠本,或一卷唐、祝妙墨,互相观赏,互相鉴定”,雅韵犹存。
要吃谭家菜,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吃谭家菜,须入谭家门才能吃到,不管你头脸有多大,权位有多高,谭家绝不出外会。据说当年汪*精*卫进京宴请名流,曾找谭篆青破例出一次外会,被一口回绝。后来汪*精*卫说尽好话才答应做两道菜,一道“黄焖鱼翅”,一道“蚝油紫鲍”,都是谭家事先做好,汪的秘书驱车特快专递到宴席上的。谭瑑青回绝汪精卫的原话就是:“出了谭家门,做不了谭家菜。”至于外会,谭篆青一生也没有答应过。
谭家菜,太太宴
谭家菜声名大噪之时,曾有郭家声在报上专登《谭馔歌》一首,歌首数句为:“翁饷我以嘉馔,要我更作谭馔歌。馔声或一纽转,尔雅不熟奈食何。”称谭篆青为“谭馔精”。然而其实谭篆青自身并不上灶,上灶者乃谭家女主人及几位家厨。谭家女主人都善烹饪。谭篆青于宣统年间返京,从广东带来两房姨太太,都是烹饪高手。谭篆青的二房死于年,以后独撑谭家菜门面的,一直是三姨太赵荔凤。三十年代北京报刊上在报道谭家菜时说:“掌灶的是如夫人和小姐,主人是浮沉宦海过来人。”这如夫人便是指三姨太太赵荔凤。
赵荔凤进京时,年方三七、聪颖端丽。她本身擅长厨艺,来到北京后,她更向京师名厨学习了不少烹饪技艺。谭瑑青不惜重资聘请名厨来家掌灶,让赵荔凤借此机会,学做新菜。欢迎加入厨影美食超级吃货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