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依弘演唱的《咏梅》梅为
君
开
雪里觅梅花
唐·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早梅
唐·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梅花发,疑是春来雪未消。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梅花
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江上梅
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
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
唐·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梅韵:晓觉霜添白,寒迷月借开。脱尽尘寰气,一若高珍雪,清澈重霄宇。历经春华秋梦,其心冰洁可掬,其魂空灵可幽也。
梅香:余香低惹袖,堕蕊逐流杯。虽无桂花之馥郁,也无水仙之绵甜,然依旧芳菲疏雅且又飘至数里之遥,而更无邀蜂引蝶之念。
梅骨:看似柔弱,实则坚贞,独立数九冰雪地,绽放料峭早春时。不及松柏之苍劲,然更具婉转之态,不及虚竹之挺拔,然更具清雅之姿;及清莲之亭亭,然更具沁脾之幽香,不及海棠之妩媚,然更具冷傲之骨!
梅、本是画、无须入画,雪、本是花、何须开花。
有梅之记
始见于《西京杂记》汉初修上林苑
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
迄今年矣
梅入画
有史载始于南北朝
至宋僧仲仁方盛
称“墨梅始祖”
宋赵佶《腊梅山禽图》
绢本设色纵82.8厘米横52.8厘米
▼
宋扬无咎《四梅花图》
▼
“未开”
“欲开”
“盛开”
“将残”
马麟《层叠冰绡图》
▼
宋林椿《梅竹寒禽图》
▼
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
▼
吴镇《墨梅图》
▼
王冕《梅花图》
▼
文征明《冰姿倩影图》
▼
徐渭《梅花图》
▼
陈洪绶《梅花山鸟图》
▼
清弘仁《梅花图》
▼
八大山人《梅花图》
▼
石涛《梅花图》
▼
李方膺《梅花图》
▼
齐白石梅花
▼
潘天寿梅花
▼
冬雪已然降临,在雪中盛开的花,才是最美。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题梅无名
北风猎猎吹人倒,千卉千葩尽枯槁。
谁分清气到寒梅,独放银花照晴昊。
朱砂梅
朱砂梅的枝条不歪曲,总是直直的伸出去,或者是斜着展开,不会下垂成为拱形,也不会变得扭曲。它的花瓣是深红色的,代表品种有白须朱砂、红须朱砂、单瓣朱砂、朱砂台阁,骨里红,乌羽玉,早种朱砂,江南朱砂,徽州骨红,淡晕朱砂等。
红梅
红梅一般用于园林或者是路边的观赏,它是蔷薇科,杏属,枝干是褐紫色的,小枝呈现绿色的状态。
早梅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梅花绝句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大红梅
大红梅属于红梅系列的,花朵比普通的梅花要大,并且花色也十分的艳丽。
照水梅
照水梅的树枝长的很是强壮,而且枝繁叶茂,到了一定时期的时候,还会结成果实。
绿萼梅
绿萼梅也叫酸梅、乌梅,它是先开花后长叶子,花瓣是倒卵形的,从白色到粉红色。
梅花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滴。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玉蝶梅
玉蝶梅也是先开花后长叶子,属于蔷薇科,杏类,花带有浓郁的香味。
洒金梅
洒金梅的花开的很是茂盛,而且花色奇特,可以用来作切花。花的颜色大多是白色的,但是每朵花上面,却一定会有红色的条纹,而有时候,白花枝上面会长出几片红色的花瓣,树上也会突然出现几个红色的枝条,开出红色的花,并且颜色也不会再变,然后一直生长下去。
珍珠梅
珍珠梅原本是亚洲北部的植物,开花之后是星星点点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如今山西,甘肃,河北等省也有。
蜡梅
蜡梅又叫腊梅,金梅,黄梅花,蜡梅在隆冬时节开花,它的精神品格被很多人赞颂。而腊梅也包括素心梅和磬口梅。
梅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美人梅
美人梅的花特别的漂亮,花是粉红色的,开花之后,粉嫩粉嫩的,让人十分的喜欢。
榆叶梅
榆叶梅还有一个名字叫小桃红,它的叶子和榆树的叶子很像,而花又像梅花,所以才叫做榆叶梅。
垂枝梅
垂枝梅的枝条都是垂下来的,形成一个美丽的景观,花的颜色各异,有红,粉,白等颜色。
龙游梅
龙游梅的特点主要是在枝干上,它的枝干是自己弯曲,形成了像是游龙的形态。用龙游梅来做盆景,可以说是盆景中的精品了。
杏梅
杏梅又叫洋梅,是杏和梅花的天然杂交品种,其中特征既有杏的特征,又有梅的特征,观赏价值很高。
樱李梅
樱李梅是梅和红叶李的种间杂交品种,它属于花叶共赏的植物,并且生长能力十分的旺盛。
汪士慎《墨梅》
精画兰竹,尤擅长画梅,
笔致疏落,超然出尘,
笔意幽秀,气清而神腴,
墨淡而趣足,其秀润恬静之致,
令人争重。
金农称他画梅之妙和高西唐(翔)异曲同工。西唐善画疏枝,巢林善画繁枝,都有空里疏香、风雪山林之趣。千花万蕊,颇富诗意。
汪士慎(—),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工诗,善写隶书,又长篆刻,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老年一目失明,尚能挥写自如,不失当年风韵。在一目失明作画时,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时金农赞他“盲于目,不盲于心”。阮元《广那个诗事》说他:“老而目瞽,然为人画梅,或作八分书,工妙胜于未瞽时。”
在扬州诸家中,汪士慎是画格极高的一个。他擅画梅,受称颂于当时,亦能山水及花卉,但传世甚为少见。
汪士慎《梅花图》
画梅花最难。一方面,梅花没有其他什么颜色,都要靠枝干的穿插,没有极强的写生和构图能力是画不好的;另一方面,梅花关乎文人风骨与心境,因为梅花是士人画,得有士人气。
而汪士慎所画的梅花清淡秀雅,有一股疏香冷气,以抒发其清高孤傲的襟怀。故金农评道:“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
汪士慎《暗香浮动》
汪士慎在《暗香浮动》上题道:“风流不自惜,淡泊从人写。”在“扬州八怪”中,他则是最为淡泊的。
汪士慎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什么光彩的头衔。30多岁时,以书画到扬州来谋生,是个草根艺人。书画家与贵人、富人交往常事,但是汪士慎却怕见富贵中人。他说“懒向长官垂组绶,爱从野客话烟霞”,又说“白头蒙见重,无志谒公侯”,十分自爱。
汪士慎《梅花图》
自爱的结果是生意无法红火,加之他连讨价还价也不会,所以汪士慎的生活过得很清苦,但他安于淡泊。就算在过年时,他和家人也只能吃山芋,但他却说:“煨芋抵餐饭,缝衣胜绮罗。”
汪士慎喜欢清寂,即便是出游,也不喜欢热闹场合,欣赏的是空林踏叶,爱听的是古寺钟声。他自嘲道:“自笑成孤调,难堪入世尘。”
汪士慎《墨梅图》
汪士慎生性淡泊,没有心机。与他交友,可以得到净化。他姓汪,他是一汪清澈见底的平静的水,这汪静水是面镜子,可以经常照照自己。
自陆羽撰《茶经》,茶便成了文人的一件极为重要的闲适雅致之事,汪士慎则是个中翘楚。金农曾称赞他:“诗人今日称茶仙。”
汪士慎爱茶成痴,能辨得出茶与茶之间的细微差别。闭目识茶指出此茶出自何地、采自何时,是他的拿手好戏。
汪士慎用来煮茶的水中,天然的山泉水还算是易得之物,那花枝水必是清晨花枝上的露水,必须耐心等待露珠顺着花须滴入瓶中,可见用心之苦。
汪士慎(款)《乞水图》
更难得的当然是和妙玉如出一辙的雪水,落在花枝上的雪尤为珍贵。朋友知他有此嗜好,常以此相赠。当得知邻人焦五斗家中收藏有一年前所收的蜡梅上的雪水,汪士慎持瓮相求,以一幅《乞水图》相赠。
郑板桥曾为此事写道:“抱瓮柴门四晓烟,画图清趣入神仙。莫言冷物浑无用,雪汁今朝值万钱。”真不失为一桩茶林佳话!
汪士慎《春风三友图》
汪士慎在年近半百时,才靠卖画挣的钱在扬州买了一处老房子,于是又成了“穷光蛋”。他本想布衣蔬食,品茗读书,写字作画,安宁生活。但就在那一年,他患了眼疾,却没有钱去求医问药,只能忍受着眼疾的煎熬。而为了生计,他还得不停地画。
汪士慎《青杉书屋》
54岁时,他在画完一幅《梅花图》后,左眼终于失明。但他并不没有表现得如何消沉,而是乐观豁达,继续作画,并称自己的创作是“独目著寒花”。对他这时的画,郑板桥评价说“清品极高”。
汪士慎《春风香国图》
67岁时,他的另一只眼睛也渐渐失去了光明,但仍能挥写狂草大字,署款“心观”,所谓“盲于目,不盲于心”。这个时候,他只有靠自己的“心”来观察世界和人生了,因此,他给自己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心观道人。
他的晚年孤寂贫困,除了“三四素心,时相过从”,门前冷落得很。年,汪士慎在他的城隅草屋中与世长辞。这位像梅花一般一生疏淡的老人,也像梅花消逝在一缕清香之中。
汪士慎书画欣赏
汪士慎《隶书七言联》
汪士慎《隶书观绳伎七古诗》轴
汪士慎《行书十三银凿落七古歌卷》
汪士慎《行书立轴五言诗》
汪士慎《梅花图》
汪士慎《墨梅》
汪士慎《梅花图》
汪士慎《梅花册页》(十开)
汪士慎《梅花图》
汪士慎《白梅》
汪士慎《红梅图》
汪士慎《暗香图》
汪士慎《兰竹图》
汪士慎(款)《苍松幽篁图》
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给更多朋友,传递咱的中国立场。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悟石书院,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中科国腾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中科国腾夏天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