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是因为喜欢和果子才开始接触日本茶道的。“茶道老师曾说。
我也属于那一类人吧,我暗想。
每当茶道课上,练习做客人的时候,看到漆盘里那枚小巧精致的和果子,会由衷地赞叹,然后小心地放在怀纸里慢慢吃,再喝一碗茶,内心里充满了被款待的幸福感。
去年到京都旅行时,还买了整条羊羹回来,作为日常下午茶的储备。
这次去京都之前,我报名了当地的和果子体验课。
店铺名为“龟屋良长”,创立于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体验课定在下午的13:00,一同上课的有十余名日本女学生。极好的是,有一名台湾店员帮我翻译。
和果子店铺——龟屋良长大家用肥皂洗过手,再将消毒液喷在手心里,匀开。每人面前的桌子上放置有三角棒、筷子、面团、豆沙等等。
老师是店内的一位师傅,看年龄总有近七十岁了。
正式开始做前,老师讲,”和果子在方寸间表现着四季更迭,现在是一月,今天就来做应季的和果子吧。“
三种和果子,分别为水仙、梅花和金团。
这种和果子的外皮叫做“练切”,是用糯米粉和白豆沙制成。白豆沙经过炒,蒸发出多余的水分,再与调好的糯米团子搅拌,反复地揉,变成有弹性的面团。
要做出理想的练切并非易事,我自己曾做过两次,都很勉强。
在体验课上,为了节省时间,老师给我们准备的是做好并染色的练切。我拿在手里,感觉延展性好,染色也自然均匀。
把豆沙球像包包子一样包在练切皮里,再造型。这一步很富有趣味性,类似于手工课,需要观察和细致地操作。
梅花和水仙的造型主要运用三角棒和筷子。
老师讲,“梅花造型的和果子很多,今天我们做的这种叫“飞梅”,所以花瓣要有被风吹拂的感觉。”
“现在梅花还未开,大家如果在京都多停留一段时间,可以去北野天满宫赏梅。”
最后一种是金团,将绿色的练切面团过筛,然后用筷子一点点地捻起,裹在豆沙球的外部,然后上面撒上糯米粉,仿佛细雪落在松上的样子,简直是国画里写意的手法。
金团与干果子三种和果子都属于生果子,保质期只有两天,需尽快食用。店里给每个人准备了打好的抹茶,搭配自制的点心,别有一番美味。
做过和果子的人都知道,如何熬好豆沙是很重要的一步。在超市里买的袋装豆沙和自己熬的口味上有很大的差异。
店里的姑娘告诉我,店铺做果子一直用的是井水,豆沙也是自己做的。
在我们喝茶的时候,老师又演示了干果子的做法,原料有寒梅粉和三盆糖,放在木刻的模具里,押出美丽的的花纹。
干果子的美味之处,入口滋味倒在其次,清雅的外观是美味的一部分。
我做的梅花与水仙,配了漂亮的包装。
“田道间守受命于垂仁天皇,赴常世之国寻找长生不老之果,也就是柑橘。
至今果子店行业公会仍使用橘纹作为果子的象征。而田道间守被称为"果祖"。每年,在京都的吉田神社和全国各地的果子神社,受到各地和果子工匠的参拜。”
“有一些和果子的原型来自中国的唐果子,此外也受到中国禅宗文化的影响。”
“江户时代,有了甜点文化,果子开始注重造型美,使用砂糖。不只祭祀供奉,也用于庆祝仪式和宴会等社交场合...”
老师为我们普及了一些和果子的历史。
体验结束后,来到一层的店铺,买了两盒店里特色的“乌羽玉”。心满意足地离开。
俗语有“小食点空心”,小小的果子,可传情达意,亦可抚慰人心。
乌羽玉,是一种豆沙团子,外面裹了寒天粉。干果子——宝袋蘭若瑜伽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