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圳7月28日电(记者王丰)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的“龟甲牡丹”“花笼”“乌羽玉”等多肉植物,由于数量稀少、生长缓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禁止国际间任何形式的买卖交易。
年5月,中国倡导,推动亚洲、非洲数十个国家和保护组织,实施了跨国联合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犯罪的“眼镜蛇三号行动”,破获一起跨境走私余株濒危植物的大案,其中就有“龟甲牡丹”“花笼”“乌羽玉”。
联合打击跨境濒危植物走私,这只是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多边合作,推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方面。
7月23日至29日,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举行,这是植物科学领域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重要内容。
“全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 在人类面临来自资源和环境巨大挑战的当前,中国政府注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以“大国担当”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国际合作。
在本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获得年吴征镒植物学奖。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大型英文版植物志编撰工程《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中方牵头科研人员。
《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由中国科研人员牵头,印度、尼泊尔、英国、美国、日本等多国科研人员共同参与,首次对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种类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与记录。这套将于年完成全部50卷出版的植物志,将对生物学、药物学、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有力促进喜马拉雅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是世界上12个生物多样性特丰国家之一,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阵地。”洪德元说。
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国际合作中,中国一直是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中日韩环境合作、中欧生物多样性合作项目、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保护合作项目等国际或地区间环境合作项目,使生物多样性合作交流得到不断深化,促进了国家和地区间保护经验的交流和技术成果的共享。
亚洲象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目前数量只有头左右。西双版纳勐腊县与老挝南塔、丰沙里两省接壤,野象经常来往于两国之间,被当地人称为“国际公民”。
年以来,中国与老挝合作,在边境一线建立了5片“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构建起长约公里、面积约20万公顷的中老边境绿色生态长廊。保护区不仅为野象建立了生存通道,还加强了边民亚洲象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并统一制定保护区的跨境管理计划,联合打击猎杀亚洲象的行为。
目前,中国还与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家组成了生物多样性大国联盟集团,建立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对话和协商机制。
此外,中国还签署了10余个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国际公约,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
在履行国际公约方面,中国是少数几个编制实施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已经完成约3万种高等植物和多种脊椎动物的濒危状况评估。
作为植物科学领域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会议将以决议的形式发布《植物科学深圳宣言》,并永久设立“深圳国际植物科学奖”,这些都将指导未来植物科学的发展方向,表达中国对与植物相关的社会、经济等重大问题的关切。
“联合打击濒危植物走私、积极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学术调查研究、承办国际性会议、建立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一系列主动作为,都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秘书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葛颂说。(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