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企鹅吃喝指南的新栏目。和一些有趣的人聊一聊,探寻食物背后的人与故事。本文大约字,全文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见面之前,我细读了叶怡兰的微博。作为“台湾知名饮食旅游作家”,她在网络上展现的生活,实在是大众想象中“生活家”的精致范本,处处细节一丝不苟,近乎挑剔:
只要在家,她每天都会Po出亲手料理的晚饭,食材多样,菜式横跨中西。
香料煎鸡排佐三梅红酒酱汁,豆豉烧白鲳,枸杞萝卜丝味噌汤,乌鱼子萝卜叶蛋炒糙米饭……配两杯佐餐酒,一碗鲜灵饱满的当季水果作为甜点。
有时候,她还会在灶台间点起小小香薰炉,炙一把茶叶消去油烟气味。
她时不时会邀请朋友来参加家宴,热情高涨地拟定主题,采买食材,并由先生手绘菜单。
家里的餐盘碗碟无一相同,桌上的菜肴也几乎从不重复,光是豆腐就有上百种做法,一颗卷心菜也能用煎炒烹炸各种手段料理出迥异面貌。
麻婆豆腐盖糙米饭
但见面之后,我们发现,身材娇小,穿着大地色羊毛衫的叶怡兰,并没有想象中那般不接地气。相反,她坦然告诉我们,网络上那种精致生活背后,其实也是打仗一般的日常:
早上八九点钟起床,煮一杯奶茶坐在电脑前,就要接受来自产品研发、店务、出版等部门,以及各路媒体编辑的轰炸,同时与四五个人讨论不同的工作。为保持头脑清醒,她一直会空腹到中午一两点,才吃个简单的三明治或面条米粉。
下午则是固定的写作时间,专栏、新书都在这个时段产出,同时还要兼顾突然冒出来的紧急工作。
到了傍晚,繁忙程度达到顶峰。同事们一天的工作成果需要验收,各种问题需要在下班前作出决定,而与此同时,叶怡兰会见缝插针地去翻翻冰箱里有什么食材,用便签匆匆记下一闪而过的晚餐灵感,贴在抽油烟机上。
通常在晚上7点,她才能勉强抽身去煮饭。从开放式厨房望得见电脑屏幕,一有工作消息弹出,就得赶紧扔下锅碗瓢盆奔去回复……在折返跑中兵荒马乱地煮好晚餐,拍一张照片作为记录,8点左右才坐定吃晚饭。
各路媒体提到叶怡兰,常引用她的一句自我介绍:“很早就决定以‘享乐’作为终生职业。”
的确,多年来游历各国,在美食、美酒、家居、生活诸多领域游刃有余,开设顶级食品食材店,又深研红茶数十载,这“吃喝玩乐”的生活,在旁人眼中自是令人艳羡。
而事实上,叶怡兰每天要花十五六个小时工作、学习与写作。别人喝杯茶,叹一句“好喝”便是,她却以无尽的好奇心去翻查资料,穷根溯源,追寻其历史、产地、庄园、制法、品种、等级……
“享乐,其实是一件蛮严肃甚至辛苦的事情,”她总结道。
1
台南记忆
叶怡兰对饮食的兴趣,源于在台南长大的童年。
家中做肥料生意,与很多农家都有联系。耳濡目染间,她对土地有天然的亲近感,也培养出了对“时令食材”的敏锐感受。
十二月到三四月间,是草莓上市的红火季节。到了五月,家里人就要张罗着购买荔枝。六月到八月,硕大甜美的爱文、金煌芒果是绝对主角。待到时序入秋,就要翘首企盼外婆家跟相熟农人订购的文旦——那家文旦只供熟客,饱满清甜,绝非市售凡品可比。
叶怡兰的先生在文旦上的“创作”
闻名遐迩的府城美食,也养刁了她的胃口。
我们写过台南这座小吃之城,肉燥饭、牛肉汤、咸粥、虱目鱼汤、鳝鱼意面……许多百年老店继承着世代流传的家族手艺,随便一家,都能让人惊艳。
叶怡兰说,早年台南人一日三餐都在家吃,想打牙祭吃点心了,才会出门觅食。不为果腹,只为美味,不好吃的店,根本没法在台南街头生存。
因此,后来到北部求学,见到街头一个小摊可以同时售卖20种不同的食物,以供附近的上班族迅速填饱肚子,她非常惊讶:“这样子怎么可以做得专精?肯定每种都做不好吧!”
学校的食物也不合胃口,叶怡兰就从妈妈书架上抽一本《家庭食谱大全》,又在家中橱柜翻找出一口小巧珐琅锅,带回学校旁租屋处,并添置了一个小炉子——这是她下厨的开始。
一口锅,一个炉,做不了什么复杂菜式。最常做的是咸粥,把葱爆香,肉和菜炒一炒,加入汤底,再放入米饭煮沸,小屋里一时热气氤氲。
台南咸粥
也会做台式什锦面,各种肉类蔬菜预先处理好,入锅一炒,再下面条,煮熟后就是饱足的一餐。
幼时遵从父母“好好读书”的训诫,她从未碰过厨房的事情,也没能直接传承上一辈的手艺。但家的味道,早就留在味蕾的记忆中,时隔多年,相距千里,又在台北某处小小灶台间,于咸粥、什锦面的温暖香气里渐渐复苏。
但叶怡兰也没有局限于台南味道。来到台北后,她第一次意识到,饮食的世界这么大,台北卤肉饭和台南肉燥饭原来相差甚远;第一次吃到正统的法国菜、意大利菜;甚至第一次尝到辣的食物——在讲求食物原味的台南,辣实在是种非常罕见的味道。
“这让我非常好奇——美食到底是什么?”那一阵,叶怡兰周末都会去四处吃喝,也在探索中,渐渐对饮食有了更多思考。
2
守住传统
年,叶怡兰离开了工作五年的设计杂志,跳槽到《Vogue》。在室内设计、建筑、家居、艺术之外,她也包揽了美食线,真正投入到饮食的研究和工作之中。几年后,她又一次辞职,成为自由作家。
“常常是晋升到主编之后,又决定换一个地方,从职位和收入,都是“啪”地掉回原点。”但叶怡兰做这些决定时,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我觉得在台湾,要饿死冻死真的很难。那不会饿死的话,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她爱用台语“憨胆”来形容自己,说自己“基因里就有点傻气”,在生活的很多方面,也是大而化之的性格。
可在另一些方面,她又有着异乎寻常的坚持。
如今餐饮界都在强调创新,用高级食材演绎传统食物也成为其中一股风潮,但叶怡兰不太买账。她曾在一篇关于卤肉饭的文章里写道:
“能让我垂涎想吃的,绝不会是将大片西班牙伊比利Bellota黑猪肉、各种有的没的时髦配菜扔进碗里的所谓创意卤肉饭,更不是刨上松露盖上肥鹅肝洒满金箔的所谓顶级卤肉饭……
而是一一认真面对这些史料这些细节,正面追溯、反覆思索如何正正宗宗演绎、甚至具现古早与在地味道的,属于我们的卤肉饭。”
她并不排斥创新,前提是传统做法要完整保留,有了历代传承的经典滋味,创新才有意义:“其实‘不改变’这件事情,本身就很难。因为材料在变,种植方法在变,气候等等也在变。要与时俱进,想出新的解决方法,才能留住老味道。”
对于保存台湾传统味道,叶怡兰是有使命感的。她开设的“PEKOE食品杂货铺”里,有显眼的两栏留给了“台湾食品”和“台湾调味料”,卖着本土产的醋、果酱、酒酿、乌鱼子、猪肉松、纯米米粉……
PEKOE黑豆酱油
她引以为傲的一个产品是黑豆酱油。用本地产的青仁黑豆,又寻了几代相传的酱油工坊来制作,陶缸日晒,缓慢熟成,不放味精、核苷酸、色素,但是会以未精炼的台南蔗糖调味——酱油加糖,对于有些人来说不够“纯天然”,但叶怡兰很坚持:“不好意思,这就是台南的味道,我们的酱油是加糖的。”
3
生活之美
这么“恋旧”的叶怡兰,却也会有“喜新”的一面。
比如说,每天餐桌上的菜式,食材可以相同,做法不能重复。她对此的态度近乎激烈:“我讨厌吃重复的菜。一道菜我吃了以后,三个月内都不要再看到它。”
三人份brunch
她曾有“恋物作家”的称号,热衷于搜罗世界各地的餐具茶具。“用京都的清水烧杯子喝香港买来的陈年大红袍、用哥本哈根古董铺的滤茶杓筛去茶渣屑、用下北泽八角Moka咖啡壶煮咖啡、用TokyuHand的白陶模子烤普洱茶布丁、用Bodum的厨房工具调制意大利面、在澳洲的五色缤纷手绘瓷盘上吃scone……”
最夸张的时候,家里光是茶具就超过一百组,她认为不同茶要搭配不同茶具才能凸显风味,因此每天所用都不肯重复,甚至连早午晚都再要换上一轮。
日常早茶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对于茶和器的特性了解愈加深入,她渐渐为各种茶找到了最匹配最契合的茶具,进而发现其它的杯子都是多余。趁着年家中翻修,她卖掉了许多藏书,清理了大量器具,只留下亲近熟悉的那几种:“回过头来,会觉得人生轻盈很多,你也会专注很多。”
部分留下来的红茶壶
但这种断舍离,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极简”和“不变”。相反,将生活的许多方面简化之后,最微妙最值得留心的变化,才会浮现出来。
叶怡兰说:“我刚知道茶道时,觉得繁文缛节很多,进茶室时弯腰的角度,脚踩的地方,跪坐的姿势……所有东西都被规定得死死的。但后来读了一本书《日日是好日》,那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她醒悟到茶道的意义就是,让所有事情都被制约,制约之后你才能察觉到变化。茶道是依循季节而流动的,即使用同样的茶叶,每天的味道也不一样,只有你的身体熟悉了这些不变的制约之后,才能发现味道的改变。”
茶道如是,生活亦如是。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叶怡兰在家工作时,日程固定到近乎枯燥,但在高度固定的日程中,她反而更能敏锐感受到四季的更迭。
夏天的餐桌上,蒲瓜日渐变得水嫩又趋于粗老;冬天的萝卜,日渐变得甘美又走向寡淡,叶怡兰非常着迷于这种变化:“现在科技很发达,很多食材一年四季都可以种出来,但当季的时候,隔几天就吃一次,吃得出它的味道慢慢走上巅峰又慢慢下滑,就知道该跟它道别了。
还有些食材,它过去了就不会再来。像荔枝,像芒果,无法一年四季都产出,对我来说就太棒了。在这个时间内就拼命吃,吃到季节过了就拜拜。明年当它再出现时,就会觉得很欢喜,跟老友又相见,而今年的味道跟去年也是不一样的。”
玉荷包荔枝
她总能捕捉到光阴流转的那些精微细节——从大窗户里透进来的阳光,爬过窗台,流过沙发,一点点接近书桌,终于晒到桌边人的脚踝,然后随着季节变换,又一寸一寸,一天一天地往后退缩……“每天傍晚,阳光的颜色都一直在改变,直到晚上只剩下一点幽蓝的时候,全城灯光点亮,那个时刻,我称之为‘奇幻时光’。”
看她环游世界,搜罗顶尖食材器具,尝遍各国菜肴,我总以为叶怡兰对于美的感受阈值,应当提得很高。
的确,她喜新也恋旧,挑剔又龟毛,可是她从来不觉得,从生活中获得乐趣应当有什么门槛。说起阳光挪移这样的寻常变化时,她眼里依然闪闪发亮,如小孩初识世事一般好奇心满满。
这,也许就是她能数十年如一日,挖掘生活之美的动力。
企鹅粉丝福利
叶怡兰在采访中常提到红茶,
12年沉迷红茶秘境,她将心得汇聚为一本《红茶经》
企鹅君特地带来了15本赠书,给大家发福利啦!
留言评论
分享你关于红茶的回忆或心得
截止3月4日晚22:00
获赞最多的前15位小伙伴,
将获得叶怡兰老师的新书《红茶经》一本!
文|丁小穗
本文未标注来源图来自:
socimage#怡蘭的餐桌及网站“Yilan美食生活玩家”。
想了解更多人物专栏的系列内容
可以阅读我们之前的文章
01|ChristopherSt.Cavish
从他16岁在美国洗盘子开始,到如今行走中国,采访写作,二十余年跌宕起伏,都在这里:每到一个城市,我都去敲最好餐厅的厨房后门
02|林裕森
中文世界最好的葡萄酒作家之一,为何要说“花了十年时间学酒,可能要再花二十年把它忘掉”?
03|戴鸿靖
“要把自然的葡萄,真实地放在酒杯中”:自学了十年葡萄酒之后,他跑去宁夏酿了第一批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