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心中年头最陈的一壶酒,自豆蔻至白首,在家庭中、岁月里不断陈酿。只有待到除夕年夜饭时分,在与家人团圆的时光中品饮那一味属于家的味道、自己记忆深处的情深、获得自生命源头的力量。三位非职业大厨,将他们的经历凝聚在一份年夜饭菜单中,看三种家庭的文化传承和三种人生之中的五味。
曹涤非:老北京的地道年夜饭
▲曹涤非为《周末画报》做的一桌年宴
曹涤非的年宴菜单上烙着一个主题:北京。
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这套菜单,从小到大,已经年复一年地出现在他家的年宴餐桌上,似乎菜就应该是这么个搭配法,北京人的年宴餐桌上,就是北京家常味道的集合。晶糕梨丝、干炸丸子、木须肉、干烧鱼……这些传统的北京菜式,经曹涤非的烹饪后,又有了别样的风味,那是最正宗的,独属于他家里的味道。
▲曹涤非准备好食材,正准备进厨房
曹涤非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当天本来说好的8道菜,他做一时兴起,一个人在一下午的时间里,做了10道菜,那一道干烧鱼是他家的传家菜,聊着聊着,另一道传家菜被他想起,于是他多加的那一碗打卤面,是他的心头好,“我从小到大特别喜欢吃这一口”,在所有菜都上桌了之后,他又走进了厨房,为我们做了道曹氏打卤面。
▲老北京的传统菜:干炸丸子
年夜饭是一种原乡味道的传承,干烧鱼是曹涤非家里的传家菜,由他的奶奶传至母亲,他从小学年夜饭时就跟着帮忙,耳濡目染,自然学会。年三十儿团年宴,每一道菜都会被赋予吉祥的寓意,而由于要取“年年有余”的寓意,一整条鱼做成横菜是不能少的。北京这个地方本不靠海,在运输业并不发达的年代,鱼是京城菜市场中并不多见的食材,但是临过年前,为了取上“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家家户户都要买鱼。想要看中国家庭的地域归属,看看他们年夜饭餐桌上鱼的做法总不会有错。北京菜受鲁菜影响颇深,总以“干烧”这种将鱼充分炸过定型,浓油重酱,收汁收干,让鱼肉充分入味的做法为主。如果一个人家里的年夜饭餐桌上有“干烧鱼”这道菜,那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曹涤非家的年宴传家菜:干烧鱼
曹涤非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家里是五代老北京,即便在长大之后,他工作与生活的地方,也紧紧地围绕着这座城市。小的时候,他的家住在北京东直门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里,四世同堂。年代末出生的他,印象中,小时候年复一年,当母亲和奶奶在厨房筹备着年夜饭做到鱼的时候,在主屋的太爷爷总是要大喊一声问道:“翻身了吗?”,他的妈妈或者奶奶就会把鱼在锅中翻个身,大声回应道:“翻身了!”日子过到现在,生活中的年夜饭已经没有这般讲究了,但仔细想来,那种旧社会人民“打倒地主老财”的夙愿,传到他小的时候,已变成了一种生活最朴素的自由愿望的延续。
年夜菜谱
魏晓波·一桌天南海北的年夜饭
魏晓波的年宴菜单很辛辣,连白斩鸡都是辣的。但是他菜单上的辣味并不仅仅只停留在一个地方,这与他和家人多地域的生活经历有关。在他的菜单上,白斩鸡的口感是川菜标志性的重麻重辣,大拌菜做成皮辣红,完全是新疆的做法;一道家家年宴中少不了的鱼,他做了姜汁鲤鱼,用了常人不敢尝试的鲤鱼,且用了清蒸的做法—鲤鱼土腥味极重,肉质对火候要求极高,魏晓波成功地用自己的方法调出了鱼肉中的鲜香爽滑;粉蒸肉的众多做法中,魏晓波又一次忠于了四川的口味,但是用自己的方法处理了肉质,豌豆尖是一道地道的四川素菜……在这菜单之中,荤素搭配适宜,食材处理得软硬适中,中国年夜饭的餐桌上总是一家老小齐聚,共享天伦之乐,所以在菜式的选择上得放进老少适宜的标准。辣味几乎通篇,但是口感有爽脆、鲜滑、软糯……让食材本身的质感,配搭着五味,在辣味的主题中,将他们家人所走过的山川,归入到一个年夜饭的饭桌上。
▲魏晓波的传家菜:油焖大虾
魏晓波的传家菜是油焖大虾。这是他外婆的菜,外婆是他们家的厨神,出生在广东,在宁波和上海长大,所以煲得一手好汤,但是外婆并不教他怎么做,她总是觉得,这是一道极好做的菜,看看就会了。于是每年过年,魏晓波就站在外婆旁边偷师。然而技法掌握了,味道却无法复制。“外婆如果吃了我做的油焖大虾,肯定会给我一脚。”年,魏晓波结婚5年,那一年全家团聚的年夜饭他争取了很久,争取来了掌勺的权利,没想到做完之后外婆觉得这个菜的味道不对,那道菜不是这样做的……此后,他也并不跟外婆争夺,只是顺着她意,让外婆的孩子们尝尝妈妈的味道,也让外婆一直在厨房中,做着全家人的厨神……
▲魏晓波正在准备传统的新疆名菜:皮辣红
由于魏晓波的家人也都分布在大江南北,因此他们家族的年夜饭桌上荟萃着中国的八方饮食。外婆是他们家里的厨神,自他出生起,他们家的年夜饭就由外婆掌勺,外婆做的年夜饭,从他刚开始学吃饭,吃到现在已是不惑之年,每逢年三十儿回到了家,她仍然在厨房里,为子女儿孙操办着一桌的年夜饭。在他眼中,现在的年味并没有变弱,只是减少了一些繁文缛节,但是人们会更加期待这顿年夜饭。年夜饭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以家族为单位的一种文化的传承。
▲魏晓波正考虑着菜在桌上摆放的位置
魏晓波是一个媒体从业者,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享誉京城文化圈的非职业大厨,做饭于他而言是一种创作的享受,所以每逢周末假期,他总是会做上一大桌菜,邀上自己的朋友到家吃饭。他的成长经历比较丰富:上世纪70年代中期出生在四川,6岁之前的记忆在北京,后来随着父母的工作变动,又去到了新疆乌鲁木齐,长大之后他来到了北京,一待就是20年出头。在建国后的发展史中,魏晓波的身份是“漂一代”,早期随着父母的工作变动而发生变化,之后跟随着自己对人生的追逐脚步而动。“过年回家”于他而言,是一次次无法磨灭的深刻记忆:
年代,他从北京回到乌鲁木齐,需要坐六天七夜的火车,而且只能买到硬座的票,实在受不了,就爬到行李架上打个盹。他也曾没有回家,在工作单位过了年三十儿,KTV里面,零点钟声敲响,一瓶白酒喝下,直接醉晕过去,不去想想家的事情了……“你看这一年里,总有人想你,总有人思念你,你总得去一趟,让他把这思念化解了吧。即便这样辛苦,也得回家啊,家是归属,是依靠,是力量……”
年夜菜谱
怡莹:三十年前是外省人,三十年后是外国人
▲台湾特产乌鱼子做成的凉菜
怡莹的年夜饭还未做好,光看食材就已经看到了一种浓浓的台湾味道,乌鱼子由她从台湾带过来,分享给北京的朋友们。
▲李怡莹家中的传家菜:醋熘香蒜手撕鸡
她的传家菜是一道客家的醋熘香蒜手撕鸡,这是一道传统的客家菜,简单,但是风味独具,容易复制,从未满二十岁起,她就在澳洲待了三十年,在漫长的时间里,这道奶奶的菜每年都在年三十儿的时候登上她的年宴餐桌,味道的还原之中,是她对家人,最深的情思。她的年宴菜单中总共六道菜,口感与味道的搭配却讲究精细,清爽的醋熘香蒜手撕鸡配浓郁的乌鱼子,在烹煮之后通过菜式搭配将乌鱼子的味道提亮。药炖羊肉炉是一道药膳,汤头甜爽,经一番煲炖,羊肉复杂的气味之中,只留下了鲜甜,在隆冬时节,拿来滋补身体尤其合适。从鲑鱼香松生菜包开始,菜单上的味道慢慢变得西化,中国人年宴上讲究鱼要有一整条,但是这习惯在西方则不然,于是李怡莹将鲑鱼剁碎,做成菜包,也象征着“年年有余”和“财宝”的寓意。如意香草猪肉卷切开后形似如意,但是做法是国外年节上的肉食做法,味道中铺展开她多年国外的生活。
▲做好了一桌子年宴后,李怡莹正思考着菜的摆盘
李怡莹是出生在台南的外省人,现在是台南屏东有名的私房菜老师。在社交网络Facebook上,以“雅乐私厨GoodFoodKitch”和“自私料理”受到了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