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xwdt/151016/4710733.html
咱们中国有句俗话,叫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这不,图中的大象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变成这种“倒霉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原来,这头想走向水塘边饮水的大象,受到了非洲“麻雀”的攻击,想喝口水却惨遭群殴,确实是非常惨了。
这种泛滥成灾的非洲“麻雀”,其规模达到了15亿只,不仅在当地群殴大象,还将人类辛辛苦苦种的作物当“自助餐”吃,一阵风卷残云之后引起灾荒。那么,这种“麻雀”和我国的麻雀一样吗?它们为什么如此的横行霸道?
“以量取胜”的红嘴奎利亚雀
这种鸟看起来和我国的麻雀外形十分相似,毕竟是同属于雀形目的鸟。不过,这种鸟的脸是黑色的,有着红红的嘴,羽毛有些偏橘色。其实单从长相来说,红嘴奎利亚雀长得还是很有“个性”的。但是非洲人和当地的其他动物,却对它们没什么好印象。
红嘴奎利亚雀不仅繁殖能力特别的强,还喜欢集体行动。从它们群殴大象这件事就能看出来,纵使大象的体型这么大,也撑不住红嘴奎利亚雀的“大军压境”。这些小家伙的体长只有13厘米左右,体重为10克,喜欢成群结队地待在一棵树上。
因此,在非洲的有些“枯树”,老远看上去长满了叶子,当你走近了却会发现,这树上长得全是“鸟”。而且这些鸟可不管你是人还是其他动物,只要看你不爽,就会乌泱泱地朝你飞来。这个过程中纵使不会啄你几口,那恐怖的响声也会让人终生难忘。
拍摄到红嘴奎利亚雀袭击大象场面的摄影师安特洛·托普说:“尽管每只红嘴奎利亚雀只有10克重,但是它们的数量太多,加在一起可以压断一根粗壮的树枝。当他们飞起来,嘶嘶声就会响彻天空,连大象都会被吓得慌忙逃窜。”
除了聚众群殴大象,红嘴奎利亚雀还喜欢在人类的农田上吃“自助餐”。虽然它们也会捕食昆虫,但是这“送上门”的谷物怎么能放过呢?再者,每年粮食丰收的季节,正是这些家伙的繁殖期,所以那时拖家带口的消灭粮食,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它们的袭击之下,人们面临着颗粒无收的情境,有时甚至会引发灾荒。
本来非洲地区的日子就已经够难过了,还要面对这种疯狂掠夺粮食的鸟,任谁看了不说一句“惨”呢?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指出这种鸟难道不能捕来吃吗?虽然当地人再三表示十五亿只是真的吃不完,可是在中国吃货的眼中,哪有什么吃不完,只不过是不想吃或是缺少烹饪方法罢了!
不过,红嘴奎利亚雀的平均体重只有10克,真的要抓来吃,还不够塞牙缝儿的,和大家想象中的那种并不一样。因此,当地人也不想着把它们抓来吃了,而是利用各种方式,和红嘴奎利亚雀展开了“人鸟大战”。
“人鸟大战”
在被人们划分到典型的农林害鸟当中以后,人类和红嘴奎利亚雀的战争就彻底打响了。可是面对这家伙动不动就集体行动的阵势,人类上前利用“器械”捕捉并不现实,毕竟它们连体型巨大的大象都不放在眼里。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条件的农民只好守在自己的农田里不断地对其进行驱赶,随时准备“战斗”。但这种做法收益不高不说,还十分的累人,因为红嘴奎利亚雀十分擅长见缝插针,只要你松懈一会儿,那么粮食就保不住了。
后来,政府便出手了。他们会定期使用炮弹来轰炸这些鸟,在这种清理之下,红嘴奎利亚雀的数量确实在那一时间段内减少了很多。本以为这种方式,能够让它们不再以恐怖的速度壮大,降低其危害。但现实却不随人愿,大部分的红嘴奎利亚雀在察觉到人类的意图之后,就会朝着偏僻的地区飞去,在那里“休养生息”。
因此,从表面上来看,它们消失了一段时间,但实际上这些鸟确实是去养精蓄锐了。而人类的消灭对于它们种群造成的影响只是短暂的,用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再次回归一展雄风。
种群恢复能力很强
对于为什么非洲大陆上的这些红嘴奎利亚雀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种群数量,专家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解答。
首先,这种鸟还是非常“机智”的。动辄几千万只一起出动的规模,纵使人类用炮弹轰炸,也不可能将其一次性消灭。鸟群在受惊之后,就会快速制定自己的“撤退”路线,朝着人烟稀少的偏僻地带飞去。这时人们也无法追着它们炮击,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鸟飞走。
其次,巨大的“鸟口基数”决定着,只要种群本身的数量不受到重创,那么卷土重来是很容易的事情。毕竟,这种鸟类的繁殖速度非常惊人,而且它们生孩子又没有什么“要求”,只要编织起一个吊巢,就能在其中产卵。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利用炮弹消灭的那些数量,它们繁殖几轮就能弥补上。
最后就是,这种鸟类在非洲确实没有什么天敌。一般来说,体型很小的生物都会成为大型猛禽的主要攻击目标,可是红嘴奎利亚雀喜欢扎堆儿,这就意味着那个猛禽要吃一只这种鸟,先要深入“敌军大营”。这个深入的结局大家可能都想到了,别说吃鸟了,怕是直接被它们包围吃掉了。
有了以上三个条件,红嘴奎利亚雀在非洲就像是自带“增益技能”。不论是自然界中大大小小的生物,还是充满智慧的人类,都拿他们没什么办法。当然,不少国内的网友表示,这才15亿只,运到中国来一人一只也给它吃没了。这是因为咱们确实有些“吃货之力”,而非洲的百姓却缺少这种天赋。
值得一提的是,非洲人民的生活确实非常艰难,不仅要面对红嘴奎利亚雀的攻击,还要面对“蝗虫过境”的情况。一年到头的辛苦,最终都为别人做了嫁衣。
前有“麻雀”后有“蝗虫”
红嘴奎利亚雀以15亿只的惊人数量,再加上它们对粮食“滚地毯”式的掠夺,使得人们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都化为了泡影。再者,非洲的条件本来就不好,有了这些农林害鸟的“煽风点火”之后更是雪上加霜。
不过,更惨的是农田面临着前有麻雀后有蝗虫的尴尬境地,这种两面夹击的情况,往往使得丰收都属于它们了,人类连收集残羹剩饭的机会都没有。
非洲的蝗灾就像红嘴奎利亚雀一样,一经出现就是“遮天蔽日”的。比如年时,刚刚经历多变干旱的非洲,终于迎来了雨季,本以为这一年的饥荒能够有所缓解。却没想到,雨水为蝗虫产卵创造了条件,于是年,乌泱泱的蝗虫开始发起了进攻。
资料显示,年春天,蝗虫的规模扩大了百倍,飞往了阿尔及利亚。当时,亿只蝗虫一夜吃掉了将近10万吨食物。
近年,大家应该也听说过非洲蝗灾的相关新闻,可以说每当灾祸过去不久,悲剧就会重演,这时非洲又有大量的人会因为饥荒去世。
仔细想来如果红嘴奎利亚雀的主食是蝗虫就好了,毕竟它们的数量也如此巨大,消灭蝗虫应该不算难事。但是红嘴奎利亚雀显然对人类的粮食更感兴趣,这就让农民成为了最惨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