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园middot美楼四十一徐州彭

根治白癜风的偏方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75144.html
一、徐州彭祖园彭祖园,简称彭园,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南郊,西靠云龙山,东接烈士陵园,南临泉山风景区。彭祖园南北狭长,中部包容了福山寿山两座山头,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占地近40公顷,建筑面积平方米,水面面积平方米。年筹建时称为南郊公园。因为徐州古称大彭氏国,又有彭祖这位精通导引、擅长烹饪的长寿长者,故在年扩建时易名彭园。年建成开放。彭祖园是为纪念徐州的始祖彭祖而建的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以动物观赏与植物观赏为主要内容、游览与休息相结合的大型综合性公园。由彭祖文化游览区、不老潭景区、樱花林景区、徐州动物园、徐州游乐园五个景区组成。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园内主要景点有:彭祖像、彭祖祠、大彭阁、日月石、大彭氏国青石牌坊、鼎鼐堂、福寿广场、彭祖祭祀广场、寿彭石园、俏春园、驻春苑、中日友好友谊樱花林等。妙术仙方论养生,雉羹美馔擅佳声。五千岁月铭彭祖,八百春秋寿篯铿。绿水青山原不老,旧祠古井共垂名。楚辞天问神仙传,可睹遗痕几缕情。——琴鹤人家《七律·彭祖园》淡淡桂香溶月华,芭蕉叶下弄琵琶。遐思有韵弹心曲,旧梦无弦忆老家。星汉迢迢怜织女,红尘滚滚渡浮槎。人间爱恨何须怨,似水流年一季花。——秋风戏马《七律·彭园秋月感怀》喜见樱花次第开,彭园诗会冠徐淮。声声韵语同欣赏,缕缕清风共遣差。心未老,梦还裁,千般思绪诱君猜。殷勤谱就铿锵句,浅唱低吟畅我怀。——孔伯祥《鹧鸪天·贺徐州市第十九届樱花诗会在彭祖园举办》彭祖园中池跃鱼,寿山樟树潜龙乌。广场舞者聚睢盱。开国肇源承八世,贤人趋步仰三呼。今逢仙妪健如姑。——李红星《徐州彭祖园》携孙过午游彭祖,天气虽寒意暖融。池岛轻盈飞白鹭,铁笼憨态坐棕熊。登山聆鸟松亭下,依榭嬉鱼碧水东。童叟相牵心不老,清欢笑赏夕阳红。——王惠敏《七律·冬游彭祖园》一五省通衢门户地,湖光山色数云龙。刘邦故里怀西汉,彭祖园区觅古踪。城市平川天渺渺,运河玉带水溶溶。徐州送子来求学,揽胜闲游雅兴浓。二叩门学府访徐州,遥望山川岁月稠。淮塔景区怀史事,云龙湖面荡轻舟。天师创教星坛设,楚汉争雄古迹留。故国彭城多胜境,何时踏曲再重游?——尤九成《七律·行游徐州》茫茫大雾罩徐州,古道新街车马愁。红绿灯昏人影暗,迷离雨细笛声幽。云龙山上云龙渺,彭祖园前彭祖讴。遥念项公登戏马,也临狮嶺观楚侯。英雄忠骨埋淮海,热泪沾襟痛白头。只等天晴心惬意,潘安湖里泛轻舟。——徐卫《七排·雾锁彭城》彭村写意一我是一个容易激动的人。然而每到彭村,我却无论如何激动不起来。也许,正是因为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所形成的反差,常常给人一种情感的冲撞。我的心中不免升腾起些许的悲凉和无奈。二刘新中先生在为我的诗集《山那边人家》作序时言:平安热情、明朗,不隐瞒观点,属于典型的诗人气质,容易拍案而起。记得去年夏日,在山东日照参加中国新丝绸之路—’黄河经济协作区旅游经济合作峰会,当与来自全国各地旅游界同仁交流情况时,我的纯正的陕西方言招来了许多人的唏嘘。一时,在为自己出身农家,从小没有学好普通话、不会说标准的普通话,又怕醋溜的普通话讨人嫌,而被伤害的自尊心驱使我热血沸腾、满面通红:“请问,先生们,有谁知道秦汉时人们是怎样发音的吗?告诉你们,我的陕西方言就是秦汉时咱们老祖先发音的话化石!换句话说,就是秦汉时中国的普通话。因为秦汉时中国的首都在长安一带,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长安一带。”顿时,语惊四座。活动结束后,途经徐州,自然情况要好一些。徐州旅游局的董局长也用那带着浓重苏北口音的普通话与我这纯正的陕西话作了穿越千里之遥的对话和交流。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四千多年前的那位老人。董局长告诉我:徐州古称大彭国,其首领就是彭祖。我告诉董局长:我们铜川宜君县有个彭村,相传是彭祖故里。随后,董局长带领我们参观了徐州彭祖园,我向董局长讲叙了宜君流传的有关彭祖的传说。来到彭祖园,那旅游景区打造得确实让我目瞪口呆。面对徐州同仁的坦诚,我也不免去了先前在日照时的几份张狂,多了几份谦虚,象一个小学生一样聆听他们的经验之谈。过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有时候语音不尽相同的人们,却能坦诚交流、心心相印,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是的,应该是文化的魅力!其实,对于感情相通的人们,有时语音显得并不那么的重要,正如一对恋人,着急了,那是从来不用语音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姿势,情之所至,表达得到也十分准确。徐州之所以与铜川结为友好城市,宜君之所以与铜山县结为友好县,也许就是因为彭祖的缘故。三彭村位于宜君县城西北十五公里的西河川。这里河道开阔,地势平坦,周围沟壑纵横,山青水秀。沿西河支流玉华河西行一、二里,抬眼北望,巨大的山崖如刀削斧劈,极为险峻,一方石窟坐落在悬崖之上,据说,这是彭祖当年隐居之地。山崖前有一片开阔地,两边耸立着两尊巨石。左边一尊方圆墩实,上边有一平台,相传为彭祖与陈抟老祖下棋的棋盘。岁月如晦,风浸雨蚀,然而一条条棋格依稀可见。站在棋台上,遥望山川,天清气爽,满目葱笼,秋风拂面,梨树飘香,画眉啁啾,河流汩汩,整个一个人间仙境。右边一巨石依山斜卧,似鲸蟾扑云,仰天长歌。彭祖生性恬静,晚年不谙尘世俗务,在这里做消遥游,悠哉乐哉,怡然自得。相传彭祖活了八百八十岁,我虽不信,但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彭祖的确长寿,这应该是确信无疑的。四大家知道,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的陵墓位于黄土高原腹地黄陵县的桥山之上。尽管,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组织专家学者,不知疲倦的考证着黄帝的踪迹,大有铲平桥山、将黄帝陵迁到自家后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但无论怎样都否定不了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黄帝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代表。虽然,我不相信风水说,但每到黄土高原,我总是被这里的地貌特征所吸引。黄帝陵东部是自上而下的滚滚黄河,西部是纵贯陕甘宁边区的桥山山脉,而桥山山脉正是在宜君的西南方向东折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屏障,这就是横亘渭北高原的子午岭山系。它尤如一弯巨臂将黄帝陵揽入大西北的怀抱,形成了黄帝文化的核心圈。这里不仅流传着彭祖的传说,而且也流传着嫘祖种桑养蚕、抽丝编绢的传说、仓颉造字令龙藏鬼泣的传说,以至于战国时纵横学家鬼谷子的传说,秦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等等。凡是与黄帝文化相关的人物均在这个核心圈或找到历史遗迹的印证,或找到民俗风情的印证,这不能不说是风水说的一个奇迹。固然不从风水角度来探寻,单就自然地理来看,子午岭遮挡了陕北风沙对渭北乃至关中平原的侵袭,以其茂密的原始森林与浓郁的草木滋润着黄土高原的气候,否则渭北乃至关中平原早已荒漠化了,这起码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也许,陕北与关中就是以子午岭为分界的。养育彭村的宜君西河源于子午岭,由南向北注入洛河,仿佛黄土高原的一条血脉,闪现着历史文化的光熠,千年流淌,最终汇入黄河水系。彭村就在这黄帝文化的核心圈内。无论彭祖是否生于斯,长于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这里生活过、活动过。五彭祖,史载姓篯名铿,帝尧时代人。为黄帝的第七代后人。他遗腹而生,三岁丧母。少时栉风沐雨、颠沛流离、备受艰辛。然而正是这苦难的岁月让他休察民情、了解民生、领悟民意。他学识渊博,深知烹饪之道,正当帝尧领导北方部落与少数蛮异浴血奋战时,由于善调雉羹侍尧而深得帝尧赏识,遂封于彭城,建立大彭国。作为大彭国首领,他垦荒农耕、兴修水利、教民烹饪、改善生计,一时,大彭国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一派祥和,彭祖深受百姓爱戴,被尊称为彭城老祖。尧禅位于舜,舜令彭祖掌管史籍,专门记录舜帝的所作所为,以流传后世。彭祖晚年辞官为民,四处飘泊,踏遍万水千山,阅尽世间沧桑,后来潜心研习养生之术。传说他一生娶妻四十九位,生子五十四个,妻子、儿子都过世了,而自已却依然气色不衰,年轻如初。至商代,商王为求长生之术,登门讨教,送上厚礼,彭祖有礼必收,自己一概不留,周济贫困,扶助百姓,对于养生之道却闭口不谈,直弄得商王自讨没趣。只得派采女拜见彭祖,求法问道,终得些许要领,便派人追杀彭祖。彭祖自此隐姓埋名,流落人间。此后,也就有了民间广为传播的小鬼捉拿彭祖的故事。至今小鬼锯石的痕迹在彭村依然可见,只是一代仙人,却失言于自己的妻子,惹得性命呜乎衰哉,可惜可叹!难怪有人戏言:童子活了八百八,有话不该胡乱说,若非贪色漏了嘴,阎王岂能奈我何!假若彭祖不对妻子坦言相告,假若小鬼捉拿不了彭祖,彭祖可不可以活到今天呢?这自然是经不起逻辑的推理的。但彭祖造福于大彭国是事实,而大彭国先后存在了八百年是有籍可查的。也许,人们为了纪念彭祖,缅怀彭祖之功德,而将大彭国存亡的时间加在彭祖身上,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六彭祖作为中国远古时代的老寿星,确实懂得养生之道,他创立的摄养术、导引术、服气术、房中术、烹调术一脉流传四千余载。彭祖的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彭祖出世》、《彭祖与小鬼》、《彭祖活了八百八》、《彭祖之死》等故事,虽然远隔千山万水,江苏徐州也好,陕西宜君也好,以至于流传于全国许许多多的地方,其文化的实质是一样的,都在力图通过彭祖这个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生命诉求,这就是企盼长寿,试图从彭祖身上破译长寿的密码。而在这种诉求中,也毫不隐瞒的渗透着人们对彭祖造福于黎民百姓的功勋业绩的崇敬与怀念。彭祖是伟大的,因为人们在他的身上寄托了许多发自自身的精神追求,对光明与正义的歌颂,对黑暗与邪恶的鞭挞。彭祖其实已不再是远古时代的那个彭祖,而是人们心中的长寿之神,正气之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彭祖活了八百八,我信。彭祖还将活八百八,两个八百八,我深信无疑!七金秋时节,又到彭村,看到学校院子里新整理的明代残碑,听着宜君县政协郭盼澍先生有关宜君县委、县政府开发建设彭祖故里的规划设想时,我确实有点激动了。是的,应该借鉴徐州的经验发掘我们的文化资源,打造我们的旅游景区。让沉寂了数千年的彭祖故里焕发出新的生机,是我们的责任,也应该是时候了。要知道彭祖死了数千年,但那些深深为彭祖文化打动的人们还活着。他们将一代一代的活着。(文/刘平安)二、温州洞头望海楼望海楼位于浙江温州市洞头区洞头本岛烟墩山上。公元年前后,永嘉太守颜延之率属下巡视温州沿海,对洞头的秀美山水称赞不已,特意在岛上筑望海楼观赏海景。年后,唐代著名诗人张又新任温州刺史。他追寻颜延之的足迹,特地乘船寻楼并写诗纪游,可惜当时楼已被毁。年1月当地政府动工兴建望海楼。年6月正式落成对外开放。此楼建在洞头本岛最高处,海拔米,整个景区占地.9亩,主楼平方米,楼层明三暗五,高35.4米,坐北朝南。楼的三层和五层设有观景廊,登楼远望,可看到洞头的概貌,南边是洞头渔港、半屏山,东边是新老城区,西面是七座跨海大桥,北面是大海与岛屿。望海楼是洞头标志性建筑,洞头旅游第一景,山清水秀,四季如春,具有岛屿奇、礁石美、沙滩佳、大桥秀、战旗红、风情纯等特点,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到此登望洞头胜景尽收眼底,可见七桥雄据、五岛连峙、海天美景以及洞头列岛全貌,并与“海中湖”景区遥相呼应。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望海楼主楼、颜延之雕像、诗词碑廊、泓澄亭、心赏亭、同辉亭、品茗阁、烟墩揽胜等。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唐·张又新《洞头·望海楼》金风送爽上高楼,万顷烟波浩似绸。极目云天仙景去,金樽清酒杖为舟。——萧田《七绝·登洞头望海楼》雨水阳光又错肩,闲登碣石见炊烟。谁家渔妇梭织网,何处良人桨打舷。望海云生轻雨漫,凭栏霞蔚盛情绵。北溟鱼跃三千里,携伴鲲鹏览九天。——温州模式及其他《七律·登望海楼》磐龙远近一扁舟,对景重阳望海楼。帆挂亭头浑是旧,霜飞草木不成秋。茱萸遍插宜多病,墨菊新登岂识愁。槭叶那般来此醉,明星作证有风流。——开元乒乓《七律·今日登望海楼》烟连晓日天连水,兴满飞楼风满榛。碧海潮生千里雪,龙门馥簇八方宾。迁鸥翅荡轩辕气,去棹帆撑追梦人。籁角穿霞燃一醉,笔锋插海筑浑春。——辫遮天《七律·登望海楼》险峰亭上笑赏观,望海烟横极目涵。万里山峦无重数,千层云雾叠瞬间。天生绝景奇花媚,无限风光异草鲜。只恐芬芳今远去,题诗雅赋浪潮翻。——卓木韦圭《七律·望海楼观景》身前一步磐松树,退后湖中落晚沙。月满弦弓浮竹叶,情如子夜忆梅花。终知别梦根长固,岂恨归舟路尚赊。问道秋风何所虑,来回甚入故人家。——开元乒乓《七律·望海楼前访友》葱茏万树伴东蒙,高险群峰望碧空。炫彩霞光腾远海,涛声鸟唱和苍龙。踏歌极目情连翠,遣墨挥毫画并荣。回转路途言昼绣,梦随美景雾云中。——成星《七律·登望海楼》巍然屹立傲东蒙,峰峦苍茫入碧空。旭日徜徉观大海,绿涛呼啸卷长龙。登临绝顶千般翠,俯瞰层林万木荣。一览群山披锦绣,心随梦幻彩云中。——赵元林《七律·登望海楼》杰阁恢宏望眼迷,洪波拍浪海天低。名楼未改前朝秀,胜境重开后世仪。历代传留南宋影,千秋铭记范公堤。会须拟作登临赋,笔底征途马奋蹄。——墨缘《七律·初登望海楼》金瓯翠幄欲尘涌,日曜东溟海气空。烟水楼台文画里,江山花草梦诗中。所期大节无趋合,岂奈微身不济功。一斗卧云天自立,忘形躯干硬如铜。——圣道可《七律·望海楼》远水霑楼映日晖,群鸥逐鹭恋鱼肥。光驱云霭生沧碧,气贯山林挽翠微。海未封冬潮自起,天凭懒月燕回归。协和祥宇鸦招嫉,无故何来咬是非。——覃德章《七律·冬日登望海楼》洞头望海楼人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东海和南山都是那么让人景仰。而我现在就在东海的望海楼上。望海楼位于温州洞头县境内。海的声音传来,灌得满楼都是。清爽潮湿的风猎猎入怀,那是海送来的问候。   大海正在迎娶朝阳,朝阳的目光吻遍望海楼每一个细节。风飘起朴旧的长衫,颜延之的雕像,露着一抹笑意。一千五百年前,永嘉郡守颜延之一来洞头就被美景陶醉,随即在岛上筑楼,以望东海。过后四百年,岁月里走失的望海楼,成为温州刺史张又新心中的“一望”,这一望望进了《全唐诗》。至清代,望海楼还引发了诗人“天风振袂上危亭”的畅想。   楼在古代不仅是一个地理制高点,更是文化制高点,成为畅叙抒怀的审美特指。这些楼多在江边湖畔,视野或有一定局限,而若站在瓯越锦绣百岛俱现、天海宏观一楼独览的望海楼,襟怀当更为恢廓。筑楼与造塔的意义一样,都是为了某种寄托与信仰,所建却有一个根基,比如大雁塔于西安,根基就是厚重的文化历史。那么望海楼的根基呢?该是博大的天然造化。中国幅员辽阔,真正意义上的名楼并不多,真正意义上的望海楼也许独此一座,难怪有人说“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   我喜欢大海,所以喜欢望海楼。海是如此的浩大,一直扩展到无际的天穹,这样的海与天,才真的是海阔天空。有时海蓝得像一湾油漆,随便一泼,都把洞头泼得鲜艳无比。有时海像中原的沃土,片片鳞块,凝聚着无以言说的力量。风云漫卷,时光变幻,英雄淘尽,沉舟新帆,海是多么深奥的大书!每一个来看海的人,都会有不同感受。一个阅尽江河的人来到洞头,登上望海楼竟然哭了,对着容千江万河的海喃喃着,许觉得过去都是白活了。在大海面前,个人喜忧得失是那么地微不足道;登楼望海,会望出一片敞亮,只带走海的深沉与宽广。   一群帆在眼前划过。洞头民俗专家说,那是开渔节后的出海。帆将海剪开又缝上,海鸟像撒出的鲜花,和云彩一同填满天空。听说,等鱼汛结束,还会举行盛大的迎头鬃仪式。现在的望海楼里就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展示,走进去就像走进海洋生活的会客厅。   大大小小的岛在云霞间时明时暗。光线掠过龟岩峰、大石滩、仙叠岩、半屏山,洞头百岛像大海呈献的项链,链坠就是富丽堂皇的望海楼。当地渔民说,远远的船上,看到望海楼就像看到灯塔,感到一阵温暖。是啊,望海楼已成为游子心灵的归宿。   风推着时间远去,海迎来又一次日落。落日浑圆,似在释放着一种能量,将波浪一层层镀成殷红。另一边,一轮圆月正在上升,圆月周围,云团如淡蓝的缎带,一直接到海上。海的澎湃,让太阳与月亮的交接热烈隆重。我在望海楼远眺这种壮观。   目光迷离中,远处一片苍茫。我的思想在上面生长,能望到台湾的半屏山吗?几年前,台湾那里来了位矍铄老者,四下里走,不停地看,兴奋而惊喜地念叨“洞天福地,从此开头”。他是站在望海楼上说的吗?   回首再看望海楼,就像一座佛,沉稳,端肃,云烟缭绕,将佛境一点点化开,整个地氤氲在了洞头上方。(文/王剑冰)洞头望海楼记车停烟墩山顶,丛林尚未从晨梦里完全醒来,水雾聚叶,凝为碧玉。海岛上的雾霭并不浓稠,只是悄然守护于丛林腰间,一阵强风斜刺里杀来,花枝乱颤,落叶飞起,似乎要回到昨天的枝头。中国沿海叫望海楼的景致不少,洞头望海楼被誉为“雁山第一胜景”,始建于公元年。当时永嘉太守颜延之巡视沿海,为洞头海天一色的壮丽景色所感,后在烟墩山凿石垦壤、筑楼引凤,以观盛景。景致因楼而起,绮色因人而聚,唐代诗人张又新任温州刺史期间,寻迹而来。只可惜,经历了年沧桑的望海楼,似乎已经蹈海逐梦而去了,面对残砖碎瓦,张又新写下了如此绝句:“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苍浪一望中。”我走在一条花间小道上,却没有看到望海楼。雾气低垂,低云与水汽融为一体。那丛丛花树宛如马群,在雾气里移形换位,只把猎猎长鬃飘出几缕,一闪,再闪,又回到了力道十足的漩涡。古人说校雠如扫落叶。我发现海风更耐心,它抽丝剥茧,逐渐用雨滴撕开了雾的帷幕。哦,我已经站在望海楼楼下了。此楼建于年,气象阔大,但“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的气势,只有登临楼顶,才能感觉到。楼顶的廊道很窄,灌满了劲风,在拐角发出奇异的呼叫。云蒸霞蔚的海景在远方,在天际,是那样的辽阔,法相涌立;洞头渔港、半屏山、新老城区、跨海大桥以及深灰色丝绸皱起般的海面,渐次打开。洞头列岛逶迤而去,在远处猛然回头,仿佛睁开的十万只眼睛。没有太阳加盟的近海一线,看上去层次并不分明。由于云朵压得很低,我的视线只能从海面与云层之间穿过,远处有一只渔船,它的桅杆就像水准仪的准星,努力平衡着一个让人有点晕眩的域界。我渐渐发现,云上似乎才是海,是波浪跌宕、礁石上开出莲花的大海。诡谲的云在海面之下沉默,像玉体横陈的魏晋古人,在丹药与酒意的催逼下真气奔腾,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荣辱,也忘记了言说,让我想起“托体同山阿”的烂柯美学。国人登高,心雄万夫者,自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英气,那是因为他们气血旺盛。遥想当年,孔子上农山,喟然叹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钱钟书据此概括出所谓“农山心境”,认为人登高之时,生悲慨之意,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孔子语中,登高之后,眼界放开,不论是求而不得抑或待而不至,都能让人产生沧桑感,登高之悲不仅使人泪下,更能引发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的“内视”。“悲”与生命意识相关,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悲剧情怀。我们在景致里捕捉的未必是风景,而是因景致触发而扬起的思想丝绦,或者说,那些岛屿恰是对情感的一种赋形。这也让我想起蜀地国画大师陈子庄曾经说的一句话:“我画的不是眼前的风景,而是内心的山水。”慢慢走下望海楼,我觉得,一个超过50岁的人,就不要轻易登高了。清朝诗人王步霄曾经赞美洞头“海外桃源别有天,此间小住亦神仙”,我想,他一定是着眼于地上而非登高获得的感悟。一回头,发现耸立在山头的望海楼,很像一条大鱼的头骨。奇妙的是,在楼顶峭拔的飞檐上,太阳安静而卧,引而不发。(文/蒋蓝)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yuyua.com/wytz/4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