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米音乐
PianoOrchestra
此文是谷米音乐一位学生家长所作
我们深深折服于她对于艺术的见解
特在新年之际,与诸位分享
——谷米音乐
对于一个定意送孩子参与艺术学习的家长,和一个定意投身于艺术教育的从业者来说,建立目标重要还是实施方法重要?从执行的角度来说,二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如果我们将自己投入到一个关于目标建立的初始阶段或纠偏阶段这两个场景中来讨论,那大概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起因动念。始于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这三观的纬度内裹挟着一些内驱力,抑或是外驱力,最终孩子或者我们来到了艺术的面前。
学习艺术,为了什么?与其讨论这个宏大的问题,我更想试着写下艺术又是什么。也许当我们明白了个中原委,才能像知爱恨那样,找到了心中定意要抓住艺术、委以终身的那股力量是什么。而在这股力量面前,要么安然享受,演化为促其成就的推动力;或者被迫适应,变成日常凄乱中又一款随行的部分。
GUMIMUSIC
01
PART
我想起两天前才读完的《金翅雀》最后那20页的内容,还有自己伴随着这些数字一页页减少却「流不完」式的眼泪。在此我觉得自己必须要先大方地接受一切认定我矫情的态度,但最重要的是我反复思量着自己的「反常」——45年的光阴里,这种情形只出现过两次。那第一次是要倒退至初中时代的我,以及那本《茶花女》——同样是读到行文最末的章节,情感在字里行间的推进中持续地决堤,无法挽救。如果把前一段定义为年少无知,那前两天深更半夜的这一出则只能归到是人老多情了。
但真是吗?不。
GUMIMUSIC
PART
02
小学四年级时,教授音乐课的马老师让我们试着在《鳟鱼》里与舒伯特一起欢畅面对清透河水里鱼儿,又在渔夫带走那条小鱼时体会忿满忧伤和那被搅混的河水一样;他又叫我们用耳朵分辨贝多芬《田园交响曲》里的雷声,还告诉我们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真的有命运在敲门的声音。
如今我就靠着当年那点童子功,在自己成熟到都要熟透了的岁数时,我意识到自己最衷情的乐曲就是那首精美短小的《鳟鱼》,而在《田园交响曲》里我还听到了阳光,疾风;最重要的是当乐曲中那命运之声真的在耳畔叩响时,我总是会情不自禁,老泪纵横。我常常问自己:音乐带给我了什么?曾经短暂的声乐学习时光又带给我了什么?我更会时不时地反思:绘画的学习,大量纯文学作品的阅读,又带给我些什么?在艺术的背后又指向了哪里?
GUMIMUSIC
03
PART
“这只特别的金翅雀(它确实非常特别)如果从来没有被人抓住,也不是生来就身处牢笼,并没有被摆在某座房子里,被画家法布里蒂乌斯看到,它就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什么自己只能这样悲惨地活着:被声音吵得心烦意乱(在我的想象中),随时有东西来烦忧它:烟雾,狗叫,烹饪的气味,醉汉和小孩子的戏弄,能飞翔的距离只有最短的链子那么长。但就连儿童也能看清它的尊严:顶针大小的勇气,毛茸茸的羽毛,脆弱易碎的骨头。并不胆怯,也不绝望,只是稳稳地站在自己的地盘上,拒绝对世界投降。
我越来越着迷于它拒绝投降的样子。别人怎么说,说得多么频繁,语气多么迷人,也从来没能说服我相信生活是种令人满足的美好享受。因为我真的觉得生活是一场灾难。存在的基本事实——到处走来走去,填饱肚子,寻找朋友,以及我们进行的一切其他活动——都是一场灾难。别管他们说的那些荒谬的话语,‘我们的城市’,新生儿的奇迹,一朵花带来的喜悦,哦,生活,你美好得难以捕捉,诸如此类。
要我说的话——我会不停重复,一直到死,一直到我带着不知感恩的虚无主义脸庞栽倒在地,虚弱得再也说不出话:从来没有存在过也比生在这个污水池里要强。……也许再这么想下去太过荒谬,不过无所谓了,反正没人会读到——所有人的人生都只有悲剧的结尾,就连最快乐的人也无法幸免,到头来终将失去一切重要的东西。但尽管如此,尽管游戏本身设计得就如此残酷,我们仍然可以带着喜悦享受中间玩耍的过程,这难道不奇怪吗?”
GUMIMUSIC
PART
04
上面的大段文字你通读了?哦,天哪,我先要感恩。没有?也没事。读与不读,正是印证了另一种虚无。
但又怎么样呢?我明明知道,但我仍旧在邀请,在试着引起注意,为了沟通表达做了铺陈。哪怕我已经预知了虚无的开始,归于虚无的结束,却仍旧奋力地投入,不会缴械。
那你能看到贝多芬了吗?你一定能,因为经年的生活与岁月里已经加给你了不少层次感和内容输出呢。你已为人父母,你已学习了在那对清透眼睛面前努力做一个真实的存在。那生活就这样吧,我已经认清了糟心的本质了。为什么我要音乐,要文学,要绘画,为什么我要和劳什子的艺术沾上关系,还要拉着孩子?你说了,那是虚无,而难道生活不是叫我们大步地奔向价值以及学习如何获取它们?
要我说,你问了个好问题。是谜面,亦是谜底。因为问题与答案就是居于「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枚小小的闪着点微光的硬币,我们都有正与反的世界。之前有一句话很流行: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嗯,是「不会」,还是「不太会」?)。
总之,为人父母盼着的总归是自己的孩子是个好孩子。那这句话流传开来凭借的论点论据又是什么呢?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纯粹,不沾染功利与结果的路径,追究着、追寻着、追随着那虚无的精神层面的完美。
于是我对女儿说:“宝贝,妈妈不想告诉你何为丑。但如果你明白什么是美,美的另一面你自然可以分辨。”
For
Teachers
美育,需要经历,需要沉浸,更需要抓住艺术「虚无」本质的业者或为人父母的我们去教导、带领。学习艺术不会带给你统一的结局,但当你人生中遇到一个明白了艺术本质的师长,就请放任这样的时光吧。
枯燥的技能学习并不会磨灭掉艺术之美,那反而会激发人性中最重要的坚韧,同时在不断地鼓舞着一个小小心灵学习超越自己。当我在艺术的世界里品尝到了纯粹之美,我才真的敢说,我没有活成麻木的驱体,我才不恐惧黑暗与污浊。哪怕我并不是命运面前的勇士,我只是一只被紧紧锁住的小小金翅雀,而我听到那急迫的敲门声也仍旧本能地想躲进梦中,也深知注定最终被现实沉重地催逼着必须清醒,但我依然感恩在年前诞生的那个叫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的小小婴孩,以及他带给人间的一切。
写到这里,我想借用曾出演过《天使爱美丽》的法国女演员奥黛丽·塔图(AudreyTautou)在一次关于她摄影作品采访中讲到的一句话来作为最后的结束语——艺术能让我更好地忍受生活。
愿艺术为每一个灵魂插上翅膀,并不再被束缚。
——谷米音乐学生家长吴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