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草,北京那些值得去吃的老字号

作者:紫灰

我小的时候住在北京的西单一带,那个时候,从西单到西四聚集着曲园酒楼、同春园、砂锅居和同和居,记忆中经常去的是砂锅居,但也时常会去另外几家买些熟食,或者到同和居买烤馒头、银丝卷。在那时的记忆中,烤馒头就是最好吃的点心,甚至比槽子糕、江米条、萨其马还好吃。

北京最著名的老字号大多在西城。有段时间妈妈去干校了,爸爸差不多每个周末带我去下馆子,除了家周围的几家,去得最多的是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前门的丰泽园和老正兴,去丰泽园几乎每次都会点糟熘鱼片。老正兴好像一直没有在北京开大的餐馆,那时候前门的那家主要卖面,他家的大排面真是好吃。

偶尔,我们也会去吃老莫。记得有一次姐姐给了一张电影票,那时候我应该还在上幼儿园,爸爸不放心,就陪我去,自己在外面逛。老爸给了我一点钱,说看完电影万一找不到他就自己坐七路回家。进了电影院我就想,怎么可能找不到老爸呢,于是把老爸给的钱都买了小儿酥。看完电影到约定地点果然没有见到老爸,过了一会我急哭起来,这时老爸出现了:哭什么呀?不是给你车费了么?我一边哭一边说,买了小人酥了,老爸哭笑不得,便安慰着,带你去老莫吃好吃的。

其实小的时候并不觉得这些老字号的东西有多么好吃,最爱吃的无非是同和居的烤馒头、砂锅居的干烧黄鱼和老正兴的排骨面,其他并没有多么喜欢。

现在,除了砂锅居、丰泽园还在几十年前的地方,大部分老字号都搬迁了,但重要的老字号主要还是在西城区,有时候想一想,我们这些在西城区长大的人还真是挺幸福的。

同和居

在所有的老字号中,同和居在我的心里一直占据着第一的位置,从来没有改变过,当然我说的是在三里河的同和居,后海那家不算。姐姐说地坛新开了一家也还不错。喜欢同和居主要的记忆来自小时候对烤馒头的热爱,另外,这么多年,和爸妈去的最多的老字号就是这家,它从来没有让我们失望过。

同和居的看家菜是葱烧海参,做得确实好,但平时我们经常点的是糟熘鳕鱼、炸烹虾肉、乌鱼蛋汤、爆三样、芫爆里脊、酱爆鸡丁这些普通一些的菜,菜的价格非常实惠,关键是菜的出品质量始终如一。即使干烧鱼、松鼠桂鱼这些不属于鲁菜的看家菜,他们做得也比大多数菜馆好得多。有时候我们也会在档口买些豆包、素什锦,我的一个朋友经常去他家打包素什锦,说是全北京最好吃的素什锦。同和居最著名的三不沾我们倒不常点,其实做得还是非常经典的,只是我们都不很喜欢吃甜食。

泰丰楼

我小的时候没有去过泰丰楼,这些年经常去大剧院听音乐会,大剧院周围可以吃的饭馆实在没有两家,泰丰楼就成为了我们的据点。一开始,对泰丰楼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吃着吃着,我们就发现这家老字号真心不错,在我心里的排名大概仅次于同和居。

泰丰楼的乌鱼蛋汤酸度合适,甚至比同和居做得更好,我们每次都会点一大份分食。记得有一年听音乐会前外面的气温几近四十度,喝了乌鱼蛋汤出了很多汗,马上觉得特别舒服。泰丰楼的萝卜丝酥饼是三老师的最爱,这里出品的炸烹虾仁、干炸丸子、香酥鸭、芫爆肚丝也都非常有水准。

砂锅居

小的时候去得最多的饭馆是砂锅居,它离我家最近,而且我们都喜欢吃这里做的干烧鱼,不算特别辣,有些甜口,鱼炸的不算很焦,但是非常香。有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爸爸自己或者差姐姐去打包一条干烧鱼,再下厨做几个小菜,就是一顿非常丰盛的家宴了。

那时候砂锅居也卖炒干,他家的炒干甚至比西四包子铺的还好吃,我们有时候也会去吃炒干包子。我们很少点砂锅居的砂锅白肉,总是觉得有些肥腻。现在砂锅居的白肉和干炸丸子都用黑猪肉,但我们仍然比较少点。

马凯餐厅

那时候的人活动范围没有那么大,西城的人也不怎么去东城或者海淀吃饭,东城的人也不怎么来西城。先生是在张自忠路长大的,他去得最多的就是马凯餐厅。因为他的爷爷、外公都是湖南人,家里经常高朋满座,他的爷爷和外公就到马凯餐厅点外卖送到家里开席,在他的记忆中,那时候马凯的伙计们都是拉着平板车给家里送来一大堆餐食的,而我小的时候就根本没有去过马凯,也是长大以后因为喜欢湖南菜,才开始去马凯吃饭的。

马凯的酸辣肚尖做得特别好,腊肉、鱼头也做得地道,重张后的马凯餐厅火的不行,大厅不能定位,周末据说要10:30去才差不多有位置。

峨嵋酒家

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西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环境也好,去了无非是点一些麻婆豆腐、三鲜锅巴、担担面一类的普通菜肴,但每次都觉得特别好吃,可能也是因为妈妈在成都长大,我和爸爸、姐姐也都喜欢吃辣。后来四川饭店搬到了后海一带,味道也大不如前了,反而峨嵋酒家成为了川菜老字号的代表。

峨嵋酒家的宫保鸡丁是比较有名气的,他们的凉面辣度非常高。记得有次和几个大学同学去吃,一个同学吃完后在外面找了个水龙头,漱了十几分钟口,人才平静下来。峨嵋酒家还做宫保鸡丁和麻婆豆腐的包子,算是创新,也不难吃。

现在北京好吃的川菜太多了,渝乡人家、渝信,还有很多小小的馆子,出品都相当不错,所以老字号的川菜馆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虽然北京满大街也都是鲁风味的馆子,但如果想做得像同和居、泰丰楼一样的水平还真不容易。

丰泽园

小的时候去得最多的餐厅之一就是丰泽园,那时候的丰泽园比同和居有名,菜也做得比同和居好吃,所以我们经常舍近求远,去丰泽园吃饭。那时候丰泽园的糟熘鱼片做得真是好,糟味香浓,淡淡的甜口,芫爆肚丝也做得嫩滑。

这两年有朋友从美国回来,专门点名要吃丰泽园,带她去吃,简直失望透顶。大概现在他们主要针对旅游的客人,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都成了看家菜,糟熘鱼片也不复从前的香浓味道了,这样好的餐厅就只留下一个名字和过往的辉煌历史,也是让人唏嘘。

同春园

同春园原来就在西单与西四之间,就是今天的缸瓦市一代,那时我们倒不经常去吃饭,但总喜欢到他家去买熟食带回家,他家的熟食做得比胡同口小卖店的不知道好吃多少倍。

爸爸是绍兴人,妈妈是苏州人,我们都喜欢吃江浙菜,但这些年吃得最多的是淮扬府,同春园反而去得少了。

北京还有很多老字号的饭店,比如曲园酒楼、东兴楼、烤肉季、鸿宾楼、全聚德、都一处,有些是清真菜,有些是烧卖一类的小吃,大多也都保有着相当的水准。但是像同和居这样能比几十年前味道更加好的,大概还在少数。

文:紫灰

图:紫灰,部分来自网络

编辑:秋水

这是第期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yuyua.com/wytz/58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